祝福網

首頁 > 故事 > 歷史故事 / 正文

安居樂業的歷史故事

2023-01-04 歷史故事

關于安居樂業的歷史故事

  安居樂業形容社會治理好,生活生產思想安于正常。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安居樂業成語歷史故事。歡迎閱讀和參考!

  安居樂業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節,有一位名叫李、名耳、字丹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據說他出生時是個白發白胡子的小老人,所以人們稱他為老子;他還說他出生在李樹下,所以他姓李;因為他的耳朵很大,他被稱為耳朵。事實上,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現實不滿意,反對當時社會的創新浪潮,想回去。他懷念古代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進步和文化發展破壞了人民的簡單,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他渴望有一個理想的小國寡民社會。

  老子描繪了他所想象的小國寡民社會:

  這個國家很小,人民也很少;即使有很多設備,也不要使用它們;不要讓人們冒險,也不要遷移到遠處;即使有車輛和船只,也沒有人乘坐它們;即使有武器和設備,也沒有地方使用它們;讓人們使用古老的繩子記憶方法,吃甜,穿舒適,生活舒適,滿足原來的習俗;鄰國互相看,雞鳴狗叫互相聽見,但人們直到老死才互相交流。

  安居樂業的歷史故事二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迎來了西漢早期的太平盛世。一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前202)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共62年,西漢王朝實施了中國古代典型的輕賦薄賦政策,農民負擔最輕。趙錯曾在《重農貴粟疏》中說: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少于兩人,其能耕者只有百畝,百畝之收只有百石。這是一般農民的情況,100畝產量為100石,文帝時一石糧價500元,100石總收入5萬元。按十五稅一計算,農民負擔占總收入的7.16%,按三十稅一計算,農民負擔占總收入的3.86%。自文帝13年(前167年)以來,全國田賦已連續11年免征。在此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消失了,這在君主專制社會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歷史上公認,西漢早期70多年的農民負擔一直很輕。

  二是人民富裕,社會穩定。由于農民負擔長期減輕,西漢政府與農民的關系大大改善,出現了社會穩定和諧的文景之治。歷史上說:惠帝呂后,民務耕種,衣食養殖,戶口浸息,刑罰稀缺;文景世界,國家活力恢復,社會穩定,富裕,人民生活接近小康社會。《史記·《律書》記載文帝時,人無內外兵,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米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漢武帝時期,由于漢興七十多年之間,國家無事可做,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富足。……眾庶街巷有馬,成群結隊,乘客檳而不是聚會。守鹿閻的人吃粱肉,為官長子外,居官以為姓。故人自愛,重犯法,先仁義后恥辱。此時,網疏而民富。在中國歷史上,這樣一個安康和諧的社會是罕見的。

  第三,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很大的不同。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有爛貫之錢。當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所有的玉都滿了,而府庫里的余貨錢,京師的錢累積了巨大的錢,腐朽而學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滿了暴露,直到腐敗不可食用。在中國君主專制社會,國家財政實力如此強大是罕見的。

  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相對富裕。司馬遷在《史記》中·《平準書》記載: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是鄙傈僳族,而府庫余貨財。北京大師的錢累積了一萬元,腐朽而不可學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滿露積在外,腐敗不可食用。 由此可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穩定,確實被稱為太平繁榮時期。因此,史學家稱這一統治時期為文景之治。在漢代統一王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采取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政治進步和經濟繁榮,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