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故事 > 民間故事 / 正文

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分享

2023-04-27 民間故事

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分享【篇5】

北京有句俗話:“送信兒的臘八粥”,農歷臘月初八家家戶戶喝“臘八粥”,就意味著最早送來了過春節的信息。從這以后,北京民間“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因此,老北京人流傳著一種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里里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臘月初八食粥這一習俗,最早來源于佛教。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探求入生的真諦。他來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國,這里地處荒僻,人煙稀少,天氣酷熱,他又累又餓,支持不住暈倒在尼連河畔。這時,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從此經過,急忙將自已隨身所帶的午餐拿出來,又取來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熱后,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幾天來家里吃剩下的各種粘米、糯米和豆類混合在一起的雜貨飯,里面還有牧女從附近山上采來的各種干果。這對于多時不見水米的釋尼牟來說,真可謂是美味甘露,霎時元氣恢復,精神振奮。食畢,他又在尼連河里洗了個痛快澡,頓覺全身舒適,然后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農歷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臘月初八,群僧集會,誦經演法,還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種米豆干果粥敬佛,以示紀念。

臘八粥在宋人筆記中亦多有記載。吳自牧《夢梁錄》卷六云:“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具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而在紀念佛祖成道這一天,寺院還互贈粥品,廣結善緣,又稱為“佛粥”,對此詩人蘇東坡曾有“今朝佛粥更相饋”的詩句。《燕都游賢志》中還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的記載。可見,臘八粥起初是佛門節令不可缺少的祭祀食品,后來從佛教寺院逐漸發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后流傳到民間。相傳“黃帝始烹谷為粥”,《禮記》也有“食粥天下之達禮也”的記載。《太公金匱》里還記載了武王伐紂時,洛邑雪深丈余,姜太公使人獻粥以御寒的故事。看來,粥的起源在商周之前。到了漢唐以后,隨著農業的發展,農作物品種逐漸增多,粥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唐時除有米粥、栗粥、豆粥、麥粥外,還有胡麻粥、長生粥和防風粥。而臘八粥這一古老的齋食,正是綜合各種粥的長處,隨著佛教的流傳,逐漸發展起來的。

臘八粥雖不象山珍海味那樣珍貴,卻是人們十分珍愛的食品。明清時期,北京城內外寺廟林立,一到臘月初八便竟相熬粥以敬佛,其中雍和宮更以臘八進粥為一年中之盛事。雍和宮的喇嘛每年在臘月初八夜里熬粥供佛,朝廷還“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熬好的臘八粥除供佛外,還要供給皇宮內院及皇帝食用,所以顯得格外隆重而又熱鬧。直到清代慈禧太后時,她所享用的臘八粥已再是“大鍋飯”,改由壽膳房飯局特制,熱鬧自然也減去了幾分。

在民間,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也做臘八粥。“祀家堂門灶隴畝,闔家聚食,饋送親鄰”(《帝京歲時記勝》),而且“竟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燕京歲時記》)。許多臘八粥都是“雜諸豆米,其果實如榛栗菱芡之類,矜奇斗勝,多至數十種,皆漬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有的人家還把臘八粥涂在四合院中的棗樹及其它果樹上,傳說棗樹“吃”了臘八粥,來年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在這里,臘八粥又成了人們祈望豐收的象征。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