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故事 > 民間故事 / 正文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合集大全

2023-01-09 民間故事

龍井茶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蘇東坡“白云山下兩旗新”的詩句中,是否可以認為,在北宋時,杭州上天竺白云峰下出產的茶葉具有龍井茶的雛形,“兩旗”可否表明是茶葉沖泡時的外觀特征。元朝虞集《游龍井》詩中寫道:“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這反映了當時龍井茶區的采制時期和茶葉的色澤、形狀特點。明朝于若瀛的《龍井茶》詩云:“西湖之西開龍井,煙霞近接南山嶺。飛流密汩寫幽壑,石磴紆曲片云冷。拄杖尋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靜。銅瓶試取烹新茶,濤起龍團沸谷芽。中頂無須憂獸跡,湖州豈懼涸金沙。漫道白芽雙井嫩,未必紅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嘗見,但說天池與陽羨。豈知新茗煮新泉,團黃分冽浮甌面。二槍浪自附三篇,一串應輸錢五萬。”更是詳細記述了龍井茶的產地、自然環境、品質特點和泉水,知名度雖不如“天池”和“陽羨”,但確十分珍貴,價值甚高。表明龍井茶已有了一定的發展。

到了清代,龍井茶的名氣與日俱增,不斷提高,特別是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曾巡游了杭州的上天竺、下天竺、龍井、云棲等地,敕封了龍井“十八棵御茶”,并留下了不少有關龍井茶的詩詞,使得龍井茶的名聲越來越好。龍井茶的出名,推動了龍井茶的發展,西湖周圍的鄉村開始發展茶園。大約在19世紀末,杭州西湖附近的寺院如虎跑寺、龍井寺等以及部分村民開起了茶葉店,開始自產自銷龍井茶。后來,杭州城里的一些商人看到經營龍井茶有利可圖,便相繼來到龍井茶產地,投資辦茶場,開茶行,如龍井獅峰的茂記茶場(公司)、里雞籠山的達山茶場(公司)、九溪五云山的胡景泰公司等。這些公司的規模都較小,僅有茶園幾十畝到幾百畝,當時最大的茂記公司,在九溪、梅家塢附近雖設有3個分場,但也只有300余畝茶園。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龍井茶的發展,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陳毅元帥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多次到龍井茶區視察,鼓勵茶區人民多產龍井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量日益增加,炒制工藝和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龍井43等新品種的育成推廣和龍井茶炒制機械的研制應用,對提高龍井茶的品質、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效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我國眾多名茶中,龍井茶已成為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商品率高、經濟效益好、享譽海內外的名品,被選為國賓禮茶。前幾年,杭州市西湖區茶園面積約9000畝,年產龍井茶500余t。杭州西湖鄉1978年茶園面積4597畝;1997年茶園面積3300畝,年產龍井茶185t;近幾年,由于區域開發、工程建設、景點擴建等原因,龍井茶園已減少到目前的2700畝左右。

對龍井茶的稱謂,也經歷了發展、變化以至今后將達到規范的這樣一個過程。在不同時期,其稱呼也各異。1949年前,因龍井茶的產地不同,炒制方法略有差異,產品各具特色,分別用“獅、龍、云、虎、梅” 5個字號來稱呼,如“獅字龍井”、“云字龍井”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改為“獅、龍、梅” 3個品類,產于西湖鄉龍井村的稱為“獅字龍井”或“獅峰龍井”,其自然品質最好;產于西湖鄉梅家塢、梵村、云棲、外大橋一帶的稱為“梅字龍井”或“梅均龍井”,做工精湛;西湖鄉其余地方生產的稱為“龍字龍井”或“西湖龍井”。1965年國家采用統一收購標準樣,統稱西湖龍井。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