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東漢末年的許多人物和戰事。下面是由祝福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3000字大學生范文(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大學生3000字范文(通用)讀三國演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到這個詞,人們會想到四大名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全名是《三國演義》,由明代作家羅貫中編寫。從題目可以看出,這部小說是以《三國志》為基礎的,但不像正史那么莊重,而是古代白話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更具藝術性。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評論這個66萬字的名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和正史最大的區別就是演義不全是真的,演義是小說。大家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但是虛構,用藝術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用那段史實。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沒有寫這件事。另一個例子是,關于單刀去見魯肅,史書上寫著魯肅單刀去見關羽。當然,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看完之后,稍微分析一下,可以看出這些虛構的情節大多是為小說中描述的人物鋪平了道路。因為,如果只是像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人物,有些人物就會違背作者的政治觀念。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也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和連貫性,而不是僵化的虛構,這就是為什么讀完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相當成功,這些情節也體現了作者的一些主觀愿望。
神化與丑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并非完全真實,而是正史加工后的人物,包括神化人物和丑化人物。
神化人物的典型代表是諸葛亮和關羽。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是忠誠和正義。接下來,我想簡要比較一下為什么作者專注于神化。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認為蜀漢是三國中的正統。而朱之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多以曹魏為正統。自朱以來,國王、大臣和人民也開始接受朱的觀點,因為這符合儒家思想,可以被統治階級接受。羅貫中也同意朱的觀點。因此,他神化的人物大多忠于漢朝。其中,作者把諸葛亮寫成了智慧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誠和正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余字的謚號了。
至于丑陋,它基本上是神化的。例如,周瑜在歷史上英雄早逝,但《三國演義》把他描述為一個嫉妒的人。大多數丑陋都是為了神化。
三、人物和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就是成功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誠的關羽、的張飛、忠誠誠實的劉備、勇敢的趙云、狡猾多疑的曹操、嫉妒能干的周瑜、傲慢的你衡等。作者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的鮮明特征。例如,在第70次寫張飛時,作者詳細描述并描述了張飛小心失去張和的策略。同時,他加入了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對話,展示了諸葛亮的智慧。
《三國演義》正確地處理了許多人物和復雜的關系,因為作者不僅有真實的寫作、虛擬的寫作、詳細的寫作、詳細的寫作、略微的寫作、插入和敘述,而且作者使用了沿線索來敘述的文學技巧。《三國演義》的主線索是蜀漢政權的建立和滅亡,直到三分歸晉。例如,在赤壁戰爭期間,作者從劉備、孫權和曹操三條線索中描述。這三條線索是相互關聯的,不會在一章中只描述一兩條線索,所以交織會讓讀者感到非常連貫,而不僅僅是閱讀一條線索的冗長和無聊。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的政治思想之一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和仁政。《三國演義》中的大部分虛構故事都是為了表達這一思想。正是這樣,作者大膽地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誠和正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諸葛亮是忠誠和智慧的化身,尤其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
《三國演義》是一部著名的斷代體古典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的一系列故事。我看到的第一件事就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類流行詩,然后引入正文。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秦滅后的楚漢分爭……書中有數百個人物和無數的軍事戰略。此外,作者本人通過歷史人物闡述了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深入人心。它寫的是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章、氣量狹隘的周瑜、厚實的魯肅、勇敢的張飛、許構、典韋,以及因行間而讓人發笑的蔣干。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然有這些人物,但最讓我感受到的是這本書中描述的幾個英雄。
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了故主的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我覺得雖然敵人降了,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僅是忠誠,更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誠。《三國演義》表達關羽的方法也很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紅兔馬,又讀了《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他所做的值得學習。
在封建統治時期,忠臣需要一個忠臣,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死亡中。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一生謹慎,敬業。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慧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王朗,空城計,七星燈,用木偶退司馬懿,用錦囊殺魏延,這是普通人想不到的。我以為這種人應該長得很漂亮,但書中描述的卻很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龍巾,身穿鶴斗。他的所作所為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兒子篡漢。他說劉備和他是并世英雄,劉備不敢聽,但他沒有殺劉備,盡管劉備是他甕中的烏龜。這讓我感受到了曹操的慷慨,周瑜做夢也做不到。在周瑜眼里,只有諸葛亮,而不是發誓,只要諸葛亮被殺,東吳的世界就會和平。后來發現劉備不是普通人,就想殺劉備,至少留在東吳,東吳的世界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窄,非英雄。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也是實干家,曾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讓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偉大。
《三國演義》寫了三國興衰的歷史。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國歸晉,經歷了五個時期,即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分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始于桃園三結義。黃巾起義后,劉備、曹操等英雄出現在東漢政府的反擊中,東漢政權即將滅亡。
董卓的混亂是關于董卓進入北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和十常侍戰斗到少帝逃離北京,董卓救了他。董卓進入北京后,收購了猛將呂布,廢除了少帝,建立了皇帝,掌權,實施了暴政,迫使群雄聯軍攻打董卓。雖然聯軍后來失敗了,但董卓最終還是被呂布殺死了。
群雄分離是指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他們的領土,他們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和公孫贊、江東孫策的崛起、曹操、劉備、呂布和袁術之間的戰爭。
后來我就不細說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了。最重要的是,我想談談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是曹操。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備的仁義,但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被抹去。在幾年的東西戰爭中,他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甚至少數民族也向他屈服。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他為魏奠定了基礎。后來,晉國可以統一世界,所以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曹操也值得欣賞人才的渴望。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封建德行和弟弟任職官員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公元210年春天,用人政策下達了《求賢令》。曹操從令中一開始就總結了自己的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沒有一個開國皇帝和ZTE國王沒有得到人才和他一起治理世界,得到的人才往往不出去。這絕不是一個機會,而是政治家的要求。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世界尚未確定,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周圍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助他發現和推薦那些出身貧寒、被埋葬的人才,只要他們有才華,他們就會被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員在選拔人才時盡量戒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是有關系的,只要他們真的有天賦。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的人才。當時各地投奔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了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華的曹操來說,他可以忽略過去的嫌疑。比如陳琳原本是袁紹的下屬,曾經為袁紹起草過號召,罵曹操的祖先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向曹操投降。曹操問他:曹操問他:"你曾經為袁紹寫過,罵我一個人,為什么要罵我祖先三代,陳琳趕緊謝罪。曹操珍惜他的文才,不僅不懲罰他,還任命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赤壁慘敗后,曹操沒有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話"我今天還在北方",三次笑聲顯示了他對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也是一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他喜歡寫詩。即使戰爭即將來臨,他的興趣也沒有改變。他的許多詩歌都是樂府的名篇。
總的來說,看完這本書,我大開眼界,以上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值得學習。
第二篇:三國演義讀后感3000字大學生范文(通用)
公元22年,諸侯并起,天下紛爭。在風景秀麗的竹林里,茅舍里,一個中年男子戴著龍巾,手里拿著羽扇,身在茅舍里,關心世界,看著興衰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說:人和人,得天下。于是三顧茅廬的故事造就了一代偉人,軍事家諸葛亮。諸葛亮謙虛、謹慎、認真、盡職盡責,可能不大膽,但在實踐管理上幾乎是一流的,個性、責任、技能真的無可挑剔,也可以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諸葛亮具有優秀的政治軍事能力,建設蜀國,興漢業,經過治療,努力工作。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現了一代蜀相的偉大胸懷和氣魄,讓世人敬仰。
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作品中有著通天徹地的才華,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諸葛亮在益州從無到有,不僅建立了整個法律制度,還發揚了賞善懲惡的王道,使整個社會公平正直。對國家有益,雖然是敵人,但也會獎勵;違法犯紀,雖然是近親,但也會受到懲罰。雖然懲罰很嚴重,但沒有人抱怨這種公平的統治,很難比較。
草船借箭,三氣周漁,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空城。威鎮八方,真是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知道關羽是深情的,知恩必報的人,也派他守衛要道。結果關羽在華容道上顧念舊恩,寧愿放棄自己,放棄了對手曹操。有人說這是孔明的錯,錯過了機會。但不盡然。因為劉備急切地阻止:云常是性情中的人,必放曹操,賢相怎么能讓他守住要道?孔明聽罷罷說:這是天意,天不滅曹。如果魏國死了,東吳勢必崛起,這是一個強大的敵人,占據了正確的位置,蜀國將很難與之競爭,勢必死亡。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的趨勢,我等趁此機會,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是為劉備的漢室興亡著想。
諸葛亮不僅有無私、令人欽佩的個性和政治風格,而且謙虛,廣泛接受各方意見,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特別強調考慮損益,做出忠誠的建議,有利于彌補不足,有利于。另一篇文章《視聽》更是說:為政之道,為多聞,是為了聽聽采納士的話,為了找老百姓,萬目當其目,眾音居其耳。老百姓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以人君拒絕勸誡,忠臣不敢進其謀,邪臣專行其政,這也是國家的危害。
諸葛亮不僅說,而且做得很徹底。作為首相后,他特別在首相府成立了一個參與組織,旨在頭腦風暴,以采納更多人的意見。他禮貌地說,他資格鄙視,所以有時他不能完全理解和采用它。溫和、徐舒、崔州平和胡濟的關系一直很好,所以他鼓勵每個人毫不懷疑直言不諱的精神。
最感人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在漢中前線向北征軍團宣布的號召公開表示,他希望士兵們將來能勤奮地攻擊諸葛亮的缺點,這樣他們就可以被視為忠于國家的人。他聽從了楊洪的建議,迅速派兵幫助劉備在漢中與曹操作戰,穩定北方國防;征求鄧芝和孫權的戰略;遵循馬吉的攻擊第一戰略,認為南方野蠻人的主要精神指導。也許這些也是他個人心中的早期決定,但他永遠不會做出貢獻,讓優秀的下屬不要被自己的光所掩蓋,這樣每個人才都能愿意發揮自己的智慧,用心做生意。蜀漢在三國鼎立中實力最小,但人才最多,因此有力量反復攻擊曹魏。這些優秀的人才,確實是因為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虛心接受建議.的作風.才能獲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諸葛亮詩》中寫道:平庸的蜀文吳魏,不是開放的心。明代大儒方孝茹也評論道:諸葛孔明為相,敏然虛己,以求問己之示,秦漢以下為相者不如。”
諸葛亮不僅有一套人才培養,而且值得我們共同學習。如用魏延。當時鼎立,蜀國實力較弱,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絡人才。除關張趙馬黃外,蜀中名將還有魏延。諸葛亮煞費苦心地使用它。魏延也算能勇敢善戰,屢建功勛。但是這個人頭后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預計他將來會反叛,但是當國家正在用人的時候,這個人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張、趙、馬黃等人枯萎后。而且,如果你不使用它,它可能會被敵人使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防范他。諸葛亮工作過度,病危時,密令魏延斷。那天晚上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是大吉之兆,隨后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或者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留下了一個小把戲,才有馬岱砍下魏延的首級。知道自己有謀反之心,還要用,就像走鋼絲一樣,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的恐懼還不敢公開造反,不可惜。造反前殺之,讓士兵們心寒。一般來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情況下,如何靈活地取得最佳效果,實際上是大智慧。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在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恐后,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馬蘇怎么會聽王平的話,這是再次失察。結果失去了戰斗機,失去了地方,失去了即將到來的勝利,失去了精神,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偉大事業,失去了政治家和軍事家應有的智慧,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這是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孔明雖然失察,但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然有疑慮,但因素對他有好感,抹不開臉,所以委以重任,究其根源,是情字。事后孔明揮淚說:我和汝義就像兄弟,汝之子就是我的兒子,不用多說。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耽誤了戰機,用人不當,也傷害了馬謖,累及了全家,可見其愛之深。對馬蘇家屬的安置照顧,也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了,參軍蔣婉求情時,孔明流鼻涕地回答:珍惜孫武,所以能打敗世界,用法明也。今天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怎么討賊耶?合當斬之。這哭又交織了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然心里不忍,但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戰局無法扭轉,興漢渺茫,悲痛從中來,為什么不流鼻涕呢?馬蘇斬畢,孔明又哭了,蔣婉問道: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孔明說:我非為馬蘇哭泣,我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時,曾告訴我:‘馬蘇言過其實,不能大用。今果應其言,是深恨自己不明,追憶先帝之言,所以痛哭耳!大大小小的士兵,都流鼻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涌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戰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闊的田地和天地之間,談論古今事歷在目。思舊恩,后悔不聽先帝的話,浪費先帝的苦心。深恨自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覺得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孤獨的時候曾經說過:年輕的主人劉禪無能,貪圖享樂。當他不得不這樣做的時候,丞相可以取而代之,繁榮我的漢朝。然而,盡管先帝這么說,孔明從來沒有違背過愛,但他仍然忠誠而忠誠。他一生都在為蜀國獻身,然后死去。這怎么可能表現出愛這個詞?但是君王天下事,贏得了生前后的名字,可憐的白發生了!
對于歷史人物來說,由于立場不同,后代的評價有高有低,有好有壞,有正有惡。然而,幾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是積極的,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低的,但基本的立場是贊美、欽佩和思考。
- 上一篇:三國演義讀后感2000字大學生3篇
- 下一篇:三國演義讀后感1000字高中五篇
猜你喜歡
- 2023-03-25 《論語》100字讀后感覺三年級10篇
- 2023-03-25 《論語》100字讀后感覺二年級10篇
- 2023-03-25 讀完《論語》100字后,感覺一年級11篇
- 2023-03-25 《論語》100字讀后感小學
- 2023-03-24 通用《牛蠅》讀后感初中5篇
- 2023-03-24 選擇《牛蠅》讀后感初三五篇
- 2023-03-24 選擇《牛蠅》讀后感初二五篇
- 2023-03-24 選擇《牛蠅》讀后感初一5篇
- 2023-03-24 精選《牛虻》讀后感五年級
- 2023-03-24 四年級五篇文章精選《牛蠅》
- 標簽列表
-
- 支付寶 (11766)
- 工作總結 (5700)
- 小學六年級 (5547)
- 小學五年級 (5464)
- 初中初一 (4092)
- 祝福語 (3775)
- 小學四年級 (3710)
- 我的世界(Minecraft) (3679)
- 小學三年級 (3320)
- 名著讀后感 (3218)
- 讀后感 (3098)
- 原神 (2793)
- 高考滿分作文 (2742)
- 讀書心得范文 (2703)
- 暗黑破壞神4 (2508)
- 泰拉瑞亞(Terraria) (2483)
- 塞爾達傳說:王國之淚(The Legend of Zelda: Tears of Kingdom) (2428)
- 500字 (2409)
- 550字 (2369)
- 小學一年級 (2297)
- 450字 (2272)
- 400字 (2258)
- 小學二年級 (2256)
- 博德之門3 (2206)
- 600字 (2155)
- 讀后感600字 (2138)
- 年終工作總結 (2111)
- 800字 (2009)
- 350字 (1982)
- 高考 (1945)
- 650字 (1922)
- 工作計劃 (1878)
- 工作總結范文 (1865)
- 300字 (1832)
- 高中高三 (1788)
- 個人工作總結 (1749)
- 讀后感500字 (1746)
- 700字 (1639)
- 初中初二 (1634)
- 博德之門3(Baldur&039s Gate 3) (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