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憤怒的葡萄讀后感

2022-12-20 讀後感

  祝福網編輯為您帶來憤怒的葡萄讀后感系列,歡迎閱讀。

  憤怒的葡萄讀后感(一)

  《憤怒的葡萄》是約翰·斯坦貝克所著。這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一部激勵無數人民的偉大作品。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崩潰時代,一大群中西部的農民忍痛離棄家園,像逃難一樣往西遷移到加州追尋較好的生活。現實雖不如理想,但他們并不放棄希望。故事感人,內容寫實而具有控訴性,處處流露出人性的光輝。

  主人公一家被銀行家的“拖拉機”趕出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變賣家產,向加利福尼亞遷移,去追求新的生活。一路上,年老的長輩相繼去世卻無力安葬,年輕的又不斷離散而去。歷盡艱辛趕到加利福尼亞卻被人當作“俄荷佬”而驅趕,甚至是劫掠。偌大一個國家,卻沒有他們的片錐立足之地。他們生活的困頓讓人不禁掉淚,而在這困頓之中展現出來的人性的光輝卻讓人贊嘆。

  他們雖飽受貧窮的折磨,卻沒有失去人格的尊嚴;雖歷經災難的打擊,卻沒有喪失生活的希望。這發生的一切讓人倍感悲憤不平,特別是他們滿懷希望,正如書中所寫“憤怒的葡萄充塞著人們的心靈,在那里成長起來,結得沉甸甸的,準備著收獲期的到來”,然而,這希望卻被殘酷的現實屢屢打得粉碎,一再破滅。一家人的悲慘遭遇,讓人感到可悲;資本家的貪婪和無恥,讓人感到可恨;而從喬德和他母親這些主人公身上為了維護個人尊嚴而表現出來的堅強和不屈,以及他們超出常人的道德判斷,卻讓人感到敬佩。

  《憤怒的葡萄》中人們面對生活的艱苦,現實的無奈,他們依然對生活懷有希望。我覺得這部作品對我們現實生活中仍有借鑒意義。在世界的經濟危機時,不少百萬富翁一夜間變得一無所有,不少人負債累累。不少人站在高高的摩天大樓頂端,縱身一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既然當初可以憑自己的雙手創下自己的偉業,為何不讓心里留著希望,再一次打造屬于自己的輝煌天地呢?在我們生活的現實里,不景氣下更要爭氣啊。

  我們作為大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但是這些挫折與書中的人物的遭遇比起來,差得遠了。我們要學會堅強勇敢,要學會去戰勝這個挫折,要學會在過程中充實自己。而不應該是遇到一點挫折就自暴自棄,灰心喪氣,自甘墮落。

  正如約翰·斯坦貝克所說“人類已被證明具有偉大的心靈和精神——面臨失敗的勇氣,勇敢無畏的精神,寬恕和仁愛之心。”他熱忱地相信人類有自我提高的能力。所以在面對困難,人們所應表現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對,在一次次的面對中找到出路,無論能不能順利解決這個困難,至少留一份希望,至少讓心靈成長。

  讀完這部作品,會被文中人物的那種頑強的精神所感染。面對他們的艱苦生活,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當我們遭遇挫折,要學會勇敢的面對,在一次次的面對中讓自己的心靈成長起來;當現實環境不美好時,要學會:不景氣下更要爭氣。

  憤怒的葡萄讀后感(二)

  這部小說真是充滿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讀完后還久久不能釋懷。

  美國的農民原來也有這樣的血淚史,我想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這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美國三、四年代的經濟恐慌對農民來說真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而被迫流浪,而流浪的過程充滿了多少的血與淚。

  這部小說有3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湯姆、奶奶和媽媽。湯姆是一個正直,善良,很率真的人,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即使付出代價也會去做,他不會為邪惡勢力低頭,這樣的湯姆不止被家人所愛,更被我們這些讀者所愛,盡管這個形象似乎有些理想化。奶奶是個頑皮的孩子,他固執,他天真,他可愛。我真的是愛死這個奶奶了,他的死讓我難過了好久。媽媽是這部小說里刻畫的最傳神的角色,盡管她只是一個家庭婦女,但她是一家之主。她有強大的氣場去維護這個家的完整和尊嚴,同時她擁有超乎常人的接受苦難的能力,再大的災難也無法擊垮她,也就無法擊垮這個家。

  美國中部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他們所夢想的僅僅是能夠吃飽穿暖,能有自己的一個家,但這樣的卑微的愿望也被無情的現實狠狠的撕碎。他們斗不過那些狡猾的資本家。大資本家的狡猾與丑陋在這本書中顯露無疑,而更深層次的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這個制度是犧牲那些窮苦人的利益來維護大資本家的利益,而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英國的圈地運動同樣如此。

  書中有段文字讓人印象深刻:那些農場主把堆積如山的橙子和葡萄拿來燒掉,把很多豬活埋掉,為的就是保持住這些東西的價格,而有千千萬萬的流浪者卻因為吃不到東西而餓死,連葡萄都變得憤怒了。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父輩灌輸這樣的思想:資本主義國家是十分奢侈和腐爛的,把大量打牛奶倒掉,把大量的水果燒掉。當時還小,聽后還蠻震驚的,這不是暴殄天物嗎,這資本主義國家真是他媽的浪費啊。其實細細想來,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試想那些農場主也需要生存,如果沒有了利潤,意味著自己的辛苦也白搭了。那為什么不把東西送給窮人或便宜賣給窮人呀?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做了,不僅自己會虧的血本無虧,同樣還會受到同行的排擠與譴責。因此,沒有人是救世主,每個人都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問題,要想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這部小說也許更多的是想表達窮人們在關鍵時刻應該團結一致,才能共渡難關。“在你需要幫助時,永遠只有窮人才會對你伸出援手”。同時還歌頌了廣大勞動人民承受苦難的能力。這也是本書帶給大眾感動的地方。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對眾多的苦難,我們能選擇的是怎樣去面對。如果面對苦難我們能勇敢接受,那就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打垮我們。

  即使我們不幸成為失敗者,那就怎樣,生活還不是在繼續前行,前方還有多少美麗的風景在默默的等著我們……

  憤怒的葡萄讀后感(三)

  最近幾天,一直在讀《憤怒的葡萄》這本小說。在讀之前,我對這個題目深深的懷疑,老師怎么會推薦我們讀這本書呢?帶著這么一種疑問去讀,只是讀了一遍,文章還算不短,最后略懂一點點,原來老師推薦這本書的目的不僅是去讀一個關于大批農民破產、逃荒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理解這則故事。

  從這本書的整體脈絡看來,它是以喬德一家的逃亡或者說是尋找“幸福生活”的過程為主要思路來描寫整個故事的。真實的反映了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社會和處在最底層的廣大農民的苦難生活,另外,作者還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了人與土地的相互依存關系和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與思索。

  在第一章的時候主要是以自然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讓人們不知不覺的產生一種對當時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自然環境)理解。如:“風又吹著干枯的玉米,還一陣緊似一陣。大路上又塵土飛揚,而后的玉米地里卷起一股股灰色的煙霧。夜間,鳳貼著地面跑得更快,它挖松了玉米根四周的泥土,玉米稈一根根橫倒在地上,標志著風向。”,“一到夜晚就一團漆黑,星光透不過風沙,屋里的燈光也透不出窗戶。”這些對玉米,對大路和對夜晚的描寫,似乎是在說上帝對這片土地不是那么的公平,給它們的盡是一些風和沙塵暴,殊不知是另有原因的,從而引起讀者對下文的興趣。往下看,我們能夠看到第二章的時候,小說的主人公之一喬德出場了,然后著重寫湯姆具結釋放之后回到家鄉,發現家鄉的樣子完全變化了,原來的人都不見了,包括自己的家人,后來在慕萊的解釋下,才知道家人去了哪里,村子里的好多人都去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亞洲去求生了,而自己也經歷了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最讓他恨的莫過于看著整片的土地被拖拉機無情的摧毀吧。“為了這塊地,爺爺消滅了印第安人,爸爸消滅了蛇。我們也許可以消滅銀行——銀行比印第安人和蛇更可惡呢。”農業資本家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不斷地增加機器。在美國,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對土地的威脅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拖拉機毫不留情的把房屋鏟平,把土地占領,使得原本住在這片土地的中低級佃農們紛紛破產,流離失所,之后不得不去西部的的加利福尼亞洲去尋找美麗的生活的故事。他們一路上歷經挫折,好不容易到了加利福尼亞,卻發現那里的生活遠不如理想中的好,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們也只能夠安于現狀去為別人干一些廉價的勞動力的活,所得卻只能夠他們一家糊口,根本沒有一點點的富余可言。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好生活嗎?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表現以及所表現的心情看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www.bestzhufu.com

  說到這則故事,確實是感人的,而且很具有批判與諷刺意義,但是從生態角度來分析這篇文章,似乎意義會更大一些。

  書中的人與土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現代化的農業用拖拉機把他們趕走時,他們憤怒地抗議:“地是我們量出來的,也是我們開墾出來的。我們在這地上出生,在這地上賣命,在這地上死去。”土地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的母親,是他們的一切,他們不愿離開這里的土地。當土地受到蹂躪,被大型拖拉機碾過時人們會感到撕心裂肺般難受。”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土地死亡的原因既有人類的無知和貪婪,又有現代技術和現代工業的蹂躪。悲哀的土地和悲哀的自然很需要人類的同情和關愛!但是事實往往是相反的,對土地無限的開墾和無限的索取最后帶來的只是肆虐的沙塵暴和無邊的沙漠。我想這不是人類想要的結果吧!有一段話描寫的很好:人坐在這機器里,既看不見土地的真面目,也聞不到土地的氣息,兩腳踏不到泥土,也感覺不到大地的溫暖和力量,人與土地的關系便消失了。“莊稼生長起來和收割的時候,沒有人用手指頭捏碎過一撮泥土,讓土屑從他的指尖當中漏下去。沒有人接觸過種子,或是渴望它成長起來。人們吃著并非他們所種植的東西,大家跟面包都沒什么關系了。土地在鐵的機器底下受苦受難,在機器底下漸漸死去,因為既沒有人愛它,也沒有人恨它;既沒有誰為它祈禱,也沒有誰詛咒它。”人與土地的自然關系被割裂,不僅土地遭受磨難,而人們也變成了空有軀殼的機器。

  同是生態系統中的必要元素,人類必須依賴于自然,自然環境的惡化自然會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存。這就要求人類務必要尊重自然的價值,在利用和開發自然的時候做到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共贏。

  然而在作者筆下,他雖然嚴厲的譴責了人類的無知和貪婪,但是還是向讀者展示了自然的生命與活力的。他滿懷深情地描述在陽光照射在草地上,草地是暖洋洋的,草的陰影里有各種昆蟲在活動,螞蟻和蟻獅忙著布置撲捉昆蟲的陷阱,蚱蜢向空中跳起,輕輕地拍一拍翅兒,潮蟲用許多細腳像犰狳一般慢騰騰地踱步。”在作者眼里,盡管塵暴帶來了災難,自然界里的生命卻是那樣美好可愛。自然賦予人類的東西是那么美好,人類還有什么理由去破壞這種和諧和平衡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們可以看到,原本能夠為當地居民提供數以萬計的自然資源,也足夠這些流浪農民生存延續下去的加利福尼亞洲,卻因為大農場主、大資本家貪婪的開發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伴隨著農產品大豐收,價格受大地主、大銀行家的控制大幅下跌,許多當地的小農場主們連采摘的工錢都出不起,只能眼看著果子在枝頭上腐爛,眼看著債務像潮水一般涌來。等到第二年,資不抵債的小農場主們也會加入到失業的行列。而他們的農場或是果園,就要被吞并到大地產里去。但是這種大農場里面產出來的果子,農場主們不可能完全免費的去供給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去吃,他們寧可這些果子爛掉,也不愿意拿一個去拯救受苦的農民,這個世界的性質已經變化了。變成了一部分人的世界…這是人類對自然無限的貪婪的后果。

  以上就是我讀了這篇小說之后的感受,怎么說呢,人與自然還是和諧一點好,尊重自然的同時也是尊重自己,我是這么想的。試看,近十年來,由于人類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環境受到的重創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酸雨、臭氧空洞、溫室效應…以及他們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都是我們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時對她的傷害,也有說法說那些后果就是大自然在報復人類,或許真是這樣子。如果人類一直這么無節制,一直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那么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局面一旦被打破,就一定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這種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是我們人類的共同責任。”這句從小聽到現在的話,還是要被提到重要日程的。為了人類的未來,可持續發展也必須被提到重要的日程。

  憤怒的葡萄讀后感(四)

  憤怒的葡萄所描的是在當時經濟不景氣時,中小農戶在大企業財團的壟斷兼并下朝不保夕,紛紛破產。成千上萬的家庭頓時沒了土地,到處流離失所,此時正好收到西部加利福尼亞徵工人的傳單,上面的薪資也敘述得相當誘人,大家都對於這個”西部〃相當的憧憬,於是家家偕老攜幼擠在一輛車中便前往”美麗的〃加利福尼亞開創另一番新天地-約德一家人便是最佳代表。

  湯姆(約德家中的次子)方從獄中假釋,高高興興的回到家中卻發現屋內空無一人,事后才知一切原委,於是他們便決定要到西部去重新生活,在顛簸的旅程中湯姆的爺爺和奶奶相繼逝世,他們的破爛卡車也常出狀況,幸虧在一次尋找服務站的過程中遇到了威爾遜夫婦,從此兩家子在路上彼此照顧。終於,經過了非常艱苦崎嶇的路程后,一大片果園、成行的柳樹、桃樹一列列整齊的排開,他們以為幸福的日子已到,孰不知還有一波波的難關即將迎面而來。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湯姆的母親。

  在她丈夫的眼里,在他們結婚后,她的個性非常溫馴,但是在一次的車子拋錨中,他毅然決然地要留下來修理車子,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這不正是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團圓”的觀念一樣?最讓我敬佩的莫過於在卡車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體老邁,經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異鄉,而在當下湯姆的母親因不愿影響全家人,他獨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裝發火蒙騙檢查站人員,這才使全家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就因為她把愛化成無盡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過一個個接踵而至的難關。這種堅毅果敢、臨危不懼之精神若在現今時代,必能有一番驚人的成就,但她生不逢時,在當時經濟大蕭條的時代,連養家糊口都有問題了,何況是創造一番成就?這真是使我深深惋惜。

  在書中最讓我憎恨的莫過於包工頭和果園主,他們可以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勾結警察壓榨流動的農業工人,為了”錢”,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種行為真是讓人不齒。 葡萄,曾是甜蜜和富裕的象徵,但在當時葡萄園中的廉價工人受逼迫的情形又有誰過問?於是乎,一串串美麗的葡萄成了他們憤怒的象徵;受剝削的生活成了一首首難以開口的悲歌;當時有誰會去在意這低賤的葡萄悲歌呢?

  憤怒的葡萄讀后感(五)

  沒在哈代那兒讀出什么社會意義,盡管人家總是以其標榜,盡管我也并不認為唯具有社會意義才堪稱好小說。而《憤怒的葡萄》則當真是一部深具社會意義的小說,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況,且是如此細膩而又深刻。很久以來,一顆心沒有被文字給這般震蕩過了。 其實一直以來都在有意回避美國小說,努力程度僅次于回避日本小說。之所以回避日本小說,緣于我討厭那個民族,在我明確了自己的討厭之后,就不肯再讀日本小說了,就如同吃飯一樣,飽腹的東西畢竟有很多,刻意舍棄兩樣我以為無關緊要,我也寧肯。可是回避美國小說我卻說不出啥清楚的理由,充其量能以“那到底是一塊新大陸”來搪塞,而這樣的理由似乎還無力促成這樣的結果,那么其余還有啥,我也就不得而知了。

  《憤怒的葡萄》出版于1939年,描寫的是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大批農民因破產而逃荒的故事,通篇反映的是農民的被迫和無奈,以及咄咄逼人的貧窮,以及在山窮水盡的絕境下的凄慘掙扎。讀后感覺,這不僅僅是30年代的美國才會有的故事,而十分有望發生在任何一個時代和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地域——只要具備了那樣的客觀環境,而那樣的客觀環境,籌備起來一點兒也不難為人。 書中表示,農民的破產大致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風沙,其二是拖拉機。風沙使土地減產,使這些“分益農戶”(耕種地主土地并與之收益分成的農民)不能給土地持有者以充分利益,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土地持有者就動用了拖拉機,使農業工業化,以期有效降低成本。一臺拖拉機可取締十至十二戶農家,于是農民被拖拉機從土地上趕走,盡管他們已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數十年,盡管最初是他們的先人將這塊土地最根本的持有者印第安人趕出了出去,還為此流了不少血。 這些被沒收了土地的農民只好變賣了家當,換來一輛舊汽車,拖家帶口地往西部的加利福尼亞遷移。迢迢的路程,吃盡了苦頭,有好多人不曾到達就已經死了,更可悲的是,加利福尼亞并非傳說中的那般美好。大片的良田是有的,但是都早已有了主人,人家寧可荒著,也不肯讓他們播種;工作的機會也是有的,但是由于遷來的移民太多且人人都餓著肚子,而使人家成功降低了薪金,低到六個人摘一天桃子的工資僅夠一頓晚飯的程度,眼看著,用血與命消除了的農奴,就要復活了。饑餓的農民終于明白:我們養一匹馬,是為了讓它干活,可是在冬天沒活可干的時候,我們卻不也會讓它餓著,而我們的之所以挨餓,在于我們是人,不是馬。 這些人已不是饑餓,而是就要甚至已經餓死了。與此同時,大堆大堆的橙子被撒上了火油,大堆大堆的土豆被沉入了海洋,成噸成噸的咖啡被當作了燃料,成批成批的肥豬被埋進了摻了石灰的泥坑…… 這些人不僅餓,還遭人恨。富人恨他們,因為他們的饑餓讓富人害怕,害怕他們造反;窮人恨他們,恨他們有可能跟自己爭搶工作,即使搶不去,也會由于他們低廉的工資競爭,而使自己的工資受到削減。所有人都恨他們,因為他們赤裸裸的貧窮還帶來了疾病與骯臟,破壞了加利福尼亞天堂般的美景。

  有了一點經驗之后,也曾嘗試著反抗,以罷工形式出現,可是人心難齊,很快就被鎮壓下去。至小說的結尾,這些人境況的好轉也絲毫沒有跡象。這讓人十分難過。非常想知道,這些人后來怎么樣了?這些人的后代,如今怎么樣了? 1940年,這部小說被拍成電影,找來看了,是失望的。一般而言,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都要比小說本身精彩些,畢竟是以活動的景象出現的,然而這次是個例外。我想了想,覺得可能跟小說太精彩了有關。這部小說的美,在于語言的細膩,在于結構的安排,還在于許多無足輕重卻能有效豐滿其血肉的次要人物的在場,而電影是無力表現這些的,電影只剩下了小說的骨架,血和肉都沒有了。 比如小說中寫了若干的小動物和小昆蟲,致使每一段文字都充滿了聲響,甚至觸角的輕微移動。一行行地將那些文字讀下去,不時地就要驚嘆:天哪,他是怎么看見的?他是怎么聽見的?他是怎么遣字造句又讓我看見和聽見的?這些形象和聲響,電影來不及表現,因而就變得無趣和干枯了。 面對農們的絕望,作者是樂觀的,美其名曰“窮人的路是越走越寬的”。

  雖然我本人看不出這路寬在哪里,也還是佩服并感謝他的樂觀,否則,又能怎么辦呢? 尤其感謝作者于書中所作的分析,很能讓如我這樣的沒有政治頭腦的頭腦,多少明白一些壓迫與被壓迫的原因,以及產生這些原因所必需的社會制度。在原因與結果之間,可能也會從此學會做一些鑒別,區分出哪兒是原因,哪兒不過是原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斯坦貝克是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授獎者贊揚他“通過現實主義的、富于想的創作,表現出蘊含同情的幽默和對社會的敏銳的觀察”。

  憤怒的葡萄讀后感(六)

  在第四章中凱西說,“有了許多邪惡的念頭――可是這些念頭倒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因為凱西作過牧師,所以他知道從宗教的角度看,他的想法是“邪惡”的,但從人自身的角度來說,他又覺得這是“合情合理”的。這就初步顯示出了他對宗教、對耶穌的懷疑。

  凱西說,“圣靈叫我引導大家,可是究竟該把他們引到什么地方去,我卻不知道。”

  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我在想我作為一個考試機制下的老師,職業叫我在指導學生學知識,考高分。可有時候,究竟該教授給他們什么?應該讓他們現在考高分,錄取好學校呢?還是應該培養他們優秀的素質,做一個他們想做的人。象凱西一樣,我也不知道。

  凱西半夜突然醒來時說,“活見鬼!世人根本就沒有什么善與惡,人們各有各的做法。道理都是一樣。人們干的事,有的算好,有的算壞,無論什么人都只能這么說。”

  我很贊同凱西這一段話,我時常覺得善與惡是沒有明顯的界限的。同樣的一件事,有些人覺得是好事,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可能又是壞事,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就象在本書最后一個場景中出現的小男孩,他對“媽媽”說他敲破了別人家的窗子,偷了面包。這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應該是不可取的行為。可是,他卻是為了救垂死的父親一命才這么做的。不知道的人會指責、批評,甚至打他,抓他關起來吧!但了解真相的人呢?會欽佩、贊美、表揚,心疼他的懂事吧!同樣,我也覺得好人與壞人之間是很難有明顯的界限的。好人會有做壞事的時候,壞人也有做善事的可能。很多時候,我都只怕自己沒能體會到別人的心,沒有真正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誰又能真正的體會到誰的心呢?即使你有過相似的經歷,但畢竟是不同的經歷,而且是不同的人,最多是比別人更能了解一點而已。

  在《憤怒的葡萄》的第六章中,象孤魂野鬼一樣的繆利不舍得離開他的家園,但家已被拖拉機鏟了,井被填了。當他遇到從監獄出來的湯姆和不再是牧師的凱西時,他很無奈的拿出了剛打獲的兩只白尾灰兔和一只。最終,他心疼的說,“小心不要把長耳兔烤焦了,我吃不慣有烏焦疤的長耳兔。”可一旦他的話閘子打開,他的郁悶,煩惱,無奈找到了可傾訴的對象時,湯姆告訴他“最好現在就吃”。繆利卻說,“讓它再燒透一些,烤得又黃又透,差不多烤黑再吃。”變化的原因就是,“我還要談談呢!我沒跟別人談過話。說我發神經病就發神經病吧!”

  我很能理解繆利的心情,此刻,吃對于他來說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聽眾,我們只是想要傾訴,哪怕對方并沒有認真的聽。那不重要,只要有了傾訴的對象就行了。我就有過這樣的時候,心中郁悶,而好朋友的小靈通又不在服務區時,我就一條接一條的發短信,不去管他是否收的到。把心中的郁悶說出來了,目的就達到了。可能這也是我一直保持寫日記習慣的原因。我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好。相反,我覺得這更有利于調節自己的狀態。讓所有的郁悶都留在記事本上,自己就可以慢慢忘卻了。

  但凱西說了一句,“你只是孤獨――并不是發神經病。”

  或者有時候我也是吧!被孤獨包圍著的時候,屋子里彌漫的全是寂寞的氣息。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憤怒的葡萄讀后感   憤怒的葡萄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