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烏合之眾》讀后感

2023-02-06 讀後感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烏合之眾》讀后感,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篇1)

這兩天在家閑來無事翻了幾頁《浮生六記》,讀到“浪游記快”這一章時突然看到這段話,簡直就是《烏合之眾》中觀點的古代版:“佃人皆散處如列星,一呼俱集,稱業戶曰“產主”,唯唯聽命,樸誠可愛。而激之非義,則野橫過于狼虎;幸一言公平,率然拜服。風雨晦明,恍同太古。”

其中對散如列星的群眾評價為:唯唯聽命、樸誠可愛。如同勒龐所講:“群體對觀念要么全盤接受,要么徹底拒絕,產生的情緒只能是狂暴且極端的。”

在沈復的口中便是:如果你說的公平,那么他們“率然拜服”;如果你說的不對,那么“野橫過于狼虎”。

最終連總結都是一致的:

勒龐認為:“無意識的動機幾乎完全支配著群體的行為,群體在這個方面與原始人極為相像。”

沈復則更簡單:“風雨晦明,恍同太古。”

勒龐是1894年以后寫下的《烏合之眾》;沈復是1808年左右寫的《浮生六記》,只差了幾十年……與勒龐不同的是,沈復既不是社會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僅是一介文人,覺悟就這么高了……感嘆一下。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篇2)

什么決定了歷史呢?

個人、聲望、天時、地利、衰落、宿命、周期、幻象,還是重蹈覆轍。。。

19世紀的本書作者提出了一種解釋:民族性格使然。

不同民族性格影響了不同的文明發展。

群體的性格使得群體所在的社會成為現在的樣子。

個人的智商就算再高,也抵不過群體的力量,群體才是掌握權力的實體。

屌絲群體是強大的,要想影響、改變群體,要有力量,不僅是智商,更要有聲望、魅力。

樹立理想,或者讓別人以為樹立了理想,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摘抄:

1.P182如果整個國家真的呈現這種狀態,那么個人就會向外拓展,去尋求自己失去的力量。公民麻木不仁和絕望,政府各部門隨之必然也會如此。個人沒有了主動性、創新性,缺少導向精神,這就迫使政府開始承擔起一切;政府要指導所有事物的發展,囊括一切,保護一切。最終的結果是國家成了萬能的上帝。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大包大攬一切。因此這樣的國家不可能變得強大,必將破滅。

2.尤其是某些民族,他們的政府表面上看是寬容的,許可公民可以干很多事情。其實,這只是它們給民眾的一個幻象。。。任何文明都有衰落期,這是無法逃脫的,而這種情況就是文明衰落的先兆。

3.能創造也能毀滅,這是時間的特點。誰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宿命,不管是神明還是常人。不管多么偉大的文明,當它達到鼎盛時期,或者復雜到不能再復雜了便會停止下來。衰落開始時,就像一個人一樣,風華正茂之后便是老年期的降臨。

這是一個必然要經歷的時期。一個種族的衰弱有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支撐種族生存的理想基石率先坍塌下來。與理想同時衰弱的還包括:由它激發而滋生的宗教、政治和社會結構。

……這個種族的才智會隨著古老理想的喪失而完全消失。種族散亂成一群獨立自處的個人,他們一個個重新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即一群烏合之眾。這群沒有未來的人,根本上缺乏統一性,有的只是烏合之眾的一時特性。這些人只能隨遇而安,因為它的文明變得不再穩定。群體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這使得野蠻風氣更加盛行。文明也許仍然呈現絢爛的外表,因為它畢竟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其實它已經空空無物,成了一座沒有根基的大廈。只要再來一次風暴,必倒無疑。

對所有民族而言,追求理想可以使它從野蠻狀態走到文明狀態。然后,一旦這個理想變得落后,失去優秀的品質時,就會使走向衰落甚至滅亡。這是一個生命循環的過程,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要經歷的。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篇3)

上午醒來,躺著,讀完GustaveLeBon的《烏合之眾》,之后刷牙洗臉,出來吃午飯,才發現,原來下雨了,很冷很冷~吃過午飯上自習室,補了一覺,在自習室睡覺的感覺永遠都是這么好。還好,沒流口水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讀后感600字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