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2023-03-24 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精選篇3

重讀了《安娜卡列尼娜》,彌補了一個大遺憾。說是重讀,實際上是新讀。初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上中學期間,是初中還是高中已經想不起來了。那個年齡、那個年代讀這本書,至多了解個故事梗概,留下的唯一印象是安娜非常可憐,卡列寧非常令人討厭,其余的統統忘光了(也可能當時就沒有理解)。

有朋友對我說,很期待我讀完《安娜卡列尼娜》寫出的讀后感。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面對偉大的托爾斯泰,我寫不出讀后感。但是讀完厚厚的、80多萬字的(上下兩部)《安娜》后,還是想寫點什么。

讀《安娜》的過程中,我完全被人物命運吸引住了。托爾斯泰寫人物寫到了人的靈魂深處。他似乎完全沒有用什么寫作技巧,就是忠實地記錄了書中人物的生活狀態,同時也忠實地表達了這些人物的內心獨白。給我的感覺是,這些人物就是這樣生活的,內心里就是這樣想的,甚至這些人物的下一步會有做什么樣的事、會說什么樣的話,都可以估摸個大概。然而,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每天的生活都不同的,因此,下一刻、下一步、明天、后天……,在這些人物身上將要發生什么事情,又是難以預料的。越是難以預料,你就越想知道,于是,一頁又一頁地讀下去,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

許多個夜晚就是在讀《安娜》中度過的。

讀《安娜》的時候,托爾斯泰是不存在的;讀完最后一個字,合上書,托爾斯泰就出現了。這有點像看時裝模特表演:模特在T臺上不停地走動、時裝換了一套又一套,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展示結束后,模特不見了,服裝設計師出來了,同大家見面。“原來這些漂亮的時裝都是他設計的啊!”,對,就是這樣的感覺。

《安娜》給我的感受是什么?說不清楚。安娜、卡列寧、伏倫斯基、列文、吉娣、奧勃朗斯基、陶麗、柯茲尼雪夫……,這些人物和我有什么關系?如果真的沒有任何關系,我為什么會被他們的故事深深吸引呢?答案恐怕只有一個:偉大作家寫出的偉大作品,深刻地寫出了人性。就《安娜》來說,我感覺,托爾斯泰的偉大之處就體現在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對光明的追求上,體現在對俄羅斯民族的憂患上,體現在對復雜的人性的探究上,而且這些探究是那樣地真實、生動、準確,那樣地符合邏輯。

安娜的美麗、高貴、高雅、生動、生機勃勃,與卡列寧的刻板、冷靜、理智、毫無情趣、沒有感情溫度、一心只想著向上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面上看起來安娜生活優裕、風光無限,實際上安娜是生活在令她窒息的家庭氛圍中。窒息的人總想透透氣,于是,當她遇到端正俊美、英姿勃發、體格強壯、雅致灑脫并且是單身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時,頓生好感。伏倫斯基在見到安娜的那一瞬間,即刻就被安娜的風度、氣質、魅力迷住了——絕不僅僅是美貌。托爾斯泰是這樣描寫的:

伏倫斯基跟著列車員登上車廂,在入口處站住了,給一位下車的太太讓路。伏倫斯基憑他豐富的社交經驗,一眼就從這位太太的外表看出,她是上流社會的婦女。他道歉了一聲,正要走進車廂,忽然覺得必須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為她長得美,也不是因為她整個姿態所顯示的風韻和嫵媚,而是因為經過他身邊時,她那可愛的臉上現出一種異常親切溫柔的神態。他轉過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過頭來。她那雙深藏在濃密睫毛下閃閃發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關注地盯著他的臉。仿佛在辨認他似的,接著又立刻轉向走近來的人群,仿佛在找尋什么人。在這短促的一瞥中,伏倫斯基發現她臉上有一種被壓抑著的生氣,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櫻唇中掠過,仿佛她身上洋溢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里,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輝,但它違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意中閃爍著。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伏倫斯基就愛上了安娜,美貌、風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伏倫斯基在那“一眼”中讀懂了安娜。伏倫斯基反悔了和單純可愛的吉娣訂婚的約定,開始瘋狂追求安娜。“窒息”中的安娜抗拒不了這來勢兇猛的愛情,她接受了伏倫斯基的愛情。呼吸到新鮮空氣的安娜再也不肯回到令她窒息的環境里。于是,她不惜拋棄家庭和兒子,同伏倫斯基出走。這在十九世紀的俄國無異于是個“壯舉”,這個壯舉令有的人肅然起敬,令有的人異常憤怒,但公開表現出來的卻都是敬而遠之。這一切,對安娜來說都是無所謂的。她是因愛情而離家出走的,聰慧過人的安娜當然知道自己的舉動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

面對“窒息”和“新鮮空氣”,安娜選擇了后者。出走后的安娜,愛情就成為她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支柱。在我看來,伏倫斯基也是深愛安娜的,原本從沒想過要成家的他(包括和吉娣談情說愛時也沒想過),原本年輕有為、升遷在即的他、原本無比享受單身生活的他,為了安娜,放棄了這一切。走到這一步,度過了最初的幸福“蜜月”(兩人不是夫妻關系)后,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特性、不同天性就出現了矛盾。女人放棄一切就是為了愛情,得到了愛情,女人就心滿意足了;為了愛情放棄一切,這一點男人也可以做到,但愛情往往不是男人生活的全部。伏倫斯基擁有了安娜,感到幸福無比。但享受愛情甜蜜的同時,他卻丟不下社交圈、丟不下朋友圈。這對于伏倫斯基來說,是非常正常的,但對于安娜來說,就等于生命的支柱晃動了,不穩固了。安娜為自己的痛苦猶豫過、自責過、斗爭過,但猶豫、自責、斗爭之后,還是不能容許這根支柱有絲毫的晃動。當兩個人的矛盾發展到公開,繼而是冷淡、冷漠的時候,對安娜來說,也就是這根支柱被抽走的時候。沒有了支柱,安娜的精神大廈豈有不坍塌之理?

我也曾設想過,安娜的結局不這樣安排會是如何?但想來想去,低三下四地留住伏倫斯基,那就不是安娜了,另找新歡,那也不是安娜了,回到卡列寧身邊,那更不是安娜了。

對我的這個設想或者說疑問,翻譯家草嬰在導讀里說了一段話,足可以驗證我的分析是正確的:

托爾斯泰為什么要給安娜安排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有人責怪他對女主人公處理得太殘酷。對這個問題作者解答說:“這個意見使我想起普希金遇到過的一件事。他對一位朋友說:‘你想想,我那位塔吉雅娜跟我開了個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簡直怎么也沒有想到她會這樣做。’關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可以說同樣的話。總的說來,我那些男女主人公往往做出一些違反我本意的事來:他們做了在實際生活中常有的和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我所希望他們做的事。”托爾斯泰說這話首先是表明他的創作信條:嚴格遵守現實主義方法,忠實表現生活的邏輯;同時也說明他對安娜的態度。(《譯者導讀》,草嬰)

讀《安娜》,我有一個發現:在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中,凡是痛苦、焦慮、不安的人都是向善的、有著美好心靈、對生活、對人抱著真誠的態度的。安娜、列文、吉娣,甚至包括陶麗莫不如此。(本來伏倫斯基也應該算在內,他真心愛安娜,從未動搖過,但就是他的疏忽和大意導致了安娜的臥軌而死,我不能原諒他)

列文是我最喜歡的男主人公。他善良的心地,誠實的品格,他敏感、內向的心理特點,他勤奮勤勞的生活態度,我都非常喜歡。他為找不到“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的答案而痛苦萬分,甚至想到過自殺。他是地主,但農民都不怕他;他愿意把土地收益與農民分成,以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從而創造出更高的產量,農民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這是列文的理想,他甚至想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全國、全世界;他憧憬過用這樣的模式會使俄羅斯農業迅速壯大起來,并為此著書立說。但在現實中卻屢屢受挫,貴族們笑話他,農民們不相信他,書稿得不到重視。于是,他深陷痛苦之中。吉娣的愛情和兒子的降生都給列文的生活增添了幸福,但這些幸福依然不能解決他的痛苦。直到小說的結尾,列文似乎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信仰,才逐漸讓自己平靜下來。

據說在列文身上有托爾斯泰的影子。不管有沒有,這個人物我都喜歡。

列文與上流社會的人格格不入,喜歡呆在自己農村的家中。他喜歡田野,熱愛勞動。托爾斯泰用了大量的篇幅、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列文的家鄉,實際上也是描繪了俄羅斯廣袤的農村。幾十年前讀到這些內容都是一帶而過的,現在就不同了。在托爾斯泰的筆下,我甚至聞到了干草的味道,聽到了牲口的叫聲。

作家阿來(《塵埃落定》作者)說:“如果沒有把托爾斯泰(還有福克納)看完會遺憾。”看來還要重讀當年讀不下去的《戰爭與和平》,重溫《復活》的故事,然后再讀讀托翁的短篇小說。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