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 / 正文

邊城讀書心得優質(精選30篇)

2024-04-18 讀書心得

邊城讀書心得優質 篇30

從前讀過《邊城》,茶峒小鎮上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同時愛上老船工的孫女翠翠,大老性情灑脫豪放,二老沉靜內斂,翠翠對兩人均有好感,但對聰明俊美又重感情的二老情有獨鐘。大老自知求愛無望,為成全弟弟乘船外出,不幸遇難,而二老因對大老的愧疚出走,老船工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懷著對孫女婚姻的惆悵溘然長逝,留下孤獨的翠翠,守著渡船無望地等待……一度以為這僅僅是一個故事,一個湘西女孩與兩兄弟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直到了解作者、讀完全文之后才明白,愛情故事只是一個依托,作者想要表達的卻不僅僅如此。

眾所周知,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多產的創作和對人性倔犟的固守,創造了中國文壇一個“鄉下人”神話。正如他在《邊城》的題記中寫的那樣: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隨處皆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是的,在我看來,他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離不開他所扎根的那塊土地所給予他的“營養”,《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記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課上,老師曾經說過,沈從文的文筆任意識的流動縱情寫去,多暗示,富有情感美、色彩美,不過早期的語言有些扭曲,到了寫《邊城》,明凈澄澈,完全成熟了。其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沈從文在文中寫道“‘茶峒’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這些都是湘西世界之美,僅用純粹不加修飾的行字,就把觀眾帶進那樣一個至純至善的生活環境當中。隨著作者的筆鋒一路走下去,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樸實無華的當地建筑,還有“茶峒”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好比文中所說的,“在春水漲進街頭后河街上的人家,便會用長長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墻上,人人皆罵著嚷著,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里去,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生活在這樣一個艱難環境中的人們才是最貼近自然,返璞歸真。

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不僅僅養育了沈從文,養育了淳樸真摯的湘西人,更加鮮活了沈從文筆下的一個個生命。《邊城》中一個個質樸的人兒便是其最好的證明。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雇員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每每讀到這樣的語句,腦海中總是不自覺的浮現出無盡想象中美麗的青山綠水。這樣原汁原味的日月山水養育的人民該是多么的純美至善!主人公翠翠便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邊城純樸的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亦是純凈質樸的人性美的化身,翠翠天真含蓄的愛情便是其最好的詮釋。端午節,翠翠等爺爺巧遇二老儺送外出,雖是一次偶遇,兩人卻心有靈犀,暗中生情,即使是這樣朦朧的愛意也并未因為時間與距離的阻隔而淡漠,反而愈加濃重,整部小說中翠翠愛情的基調是自然恬淡的,沒有濃情蜜意,沒有大喜大悲,這正是作者要歌頌的自然、樸素的人性美。尤其是在小說的最后,二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并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并等待二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

不僅僅是翠翠,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亦是這樣的淳樸真摯。“由于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做妓女,也永遠那么淳厚”,如果說這僅僅是沈從文筆下的一句話,那么,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可足夠用來說明了。老船夫忠厚老實,重義輕利,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夫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系、金錢關系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沈從文卻通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蘊含的美好的人性。

船總順順盡管有財卻不吝財,他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夫死后,不計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請那分明與他的兩個兒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都“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大老寧愿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愿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就在知曉大哥為了成全自己而出走遇難時,他也因重情而選擇出走。

沈從文的大多數作品與社會現實保持一定距離,有著自己的美學理想,追求一種恬淡、含蓄的藝術風格,《邊城》便是如此,其主要表現的就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被譽為“人性美的贊美詩”。小說中翠翠是人性美的化身,亦是沈從文的理想人物。《邊城》寫于1933年—1934年,此時沈從文從向下到城市,目擊上流社會的墮落、下層人民的不幸、道德和人性的淪喪,對此深感悲痛。小說中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閃耀著一些神性之光,體現著人性之中健康、美麗、虔誠,純美的一面,也許,沈從文是想借有湘西影子的小說表達一些東西,一些社會和現實正在失去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不該失去的。

沈從文的學生、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經這樣描述《邊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單純從小說中我始終無法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大老遇難,二老出走,老船夫在惆悵與憂慮中郁郁而去,獨留無依無靠的翠翠孤獨無望地等待。《邊城》的故事無疑是一個悲劇,又何來希望呢之說?沈從文在小說的結尾處寫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難道這“明天”就是所謂的希望嗎?我卻覺得這僅僅是一種悲劇的含蓄表達,也許是浪漫、古典主義作家不想把絕望寫的太明顯,僅此而已。若說希望,可能是作者到城市后對現實失望,才寫下這桃花源中的失落,試圖找回湘西文化中的自然人性,喚醒社會大眾的人性之美,以此來改變現實中道德與人性的淪喪。在《邊城》純美質樸的鄉土與人民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其隱藏著沈從文對社會的一種憂慮,對人性品質的一種留戀與惋惜,以及,對未來的絲絲迷茫與困惑,“也許明天回來”!

但無論如何,沈從文在《邊城》中所描述的邊城的純樸山水養育的淳樸的邊城人民都在現代文壇中熠熠生輝,每一個炎黃后人都會知道,在那樣紛亂糾結的年代,有一方水土,明凈澄澈,養育了一方純美至善的人民。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