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 / 正文

讀書心得1000字(通用30篇)

2024-05-03 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1000字 篇4

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翻開《邊城》,作者沈從文開篇便為我們細細描摹出一幅湘西風光的人文畫卷。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少,分明是一個喧喧嚷嚷的社會,卻給人以極靜謐、極安穩的感覺,仿佛這座邊城中的人們早已與自然山水無隙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不見極鮮明的人物感。

全文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展開,然而,在這一幕悲劇中并不存在加害者的形象,更多的帶有天意弄人的色彩,主要角色間雖然存在分歧,但解決方式爽朗而正派,充斥著人性的閃光點。看完全文后回頭再來看第一章的開頭部分,“受損失的也同樣呆望著,對于所受的損失仿佛無話可說,與在自然安排下,眼見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來時相似”。原來早在一開始就已經有了前后照應的伏筆。正如后來作者沈從文本人在《水云》中的闡釋:“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悲劇呢?

劉洪濤在《〈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中提出了一個別有心裁的觀點:“我認為國民性中不僅有劣根性的一面,還應該包括姑且稱為優根性的一面。沈從文的小說大約與魯迅同時代,不過一個寫浙東,一個寫湘西。在沈從文的小說中可以看到另一些中國人,他們非常安詳、和諧、善良,恰恰就沒有魯迅小說中劣根性的東西,把兩位大師的小說放在一起談,可能會幫助我們得到國民性的完整形象。”同樣是寫底層最普通的中國人民,魯迅的小說中深刻剖析了中國人性中消極的一面,他們愚昧無知、隨波逐流,不懂得抓住自己的命運;而在《邊城》中,人們又淳樸厚道,充滿了人性的閃光點。

通過平時在生活中的體會,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特性確實同時存在于我們的普通國民——或者說“農村人”——身上。他們熱情好客,在他們身上你能感受到城市中難得一見的人情溫暖;但同時這些人似乎又顯得過于愚昧而沒有大局觀。魯迅站在社會更迭的宏觀角度上參透了國民劣根性,點出了其對革命進程造成的切實妨害;而沈從文則置身于苗家傳統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中,極盡細致地描摹出了此間的人情往來,借此給予讀者以人性光輝最淳樸的熏陶。

這兩個社會是涇渭分明毫無交集的,卻又切實地發生在同一波國民身上。不同的是,大多數小說中的人物雖不自知,作者卻已經清晰地點出了他們的問題所在并讓讀者同樣理解到這一點,此后順理成章地形成一個悲劇結局,以達到發人深省的效果。《邊城》營造出的是一個讓讀者們也不禁神往的桃花源,里面每個人物身上擁有的是書本外的讀者也不得不敬佩的高潔品性,這樣美好的社會與人物,最后卻落得了一個充滿缺憾的結局,讓讀者都深深記住了這些人、記住了他們精神的偉大美好。

作為悲劇的重要源頭之一,這種史詩般的命運感讓人無能為力,而每一個人物之愈偉大、愈善良,反而使得這股彌漫全文的悲哀愈加濃重。作者在文中沒有任何矛頭精準的價值取向與批判,僅僅是客觀地呈現,將之后的一切都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捉摸評判,繼而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需要贊揚的、應當追求的。

有的研究者運用結構主義批評方法,把《邊城》分成表層和深層兩種主題結構來分析,認為從《邊城》表層來看是一個愛情故事,然而通過這個象征的框架,它不僅象征作者意識中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及其無可換回的必然衰落,而且暗示了作者一向追求的重塑民族形象,重鑄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的無可奈何的破滅。

施藥十分,入體三分便已算有所成,《邊城》不是讓我們拋下大城市現代化的物質與繁華、回到鄉村去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它更像是一陣撥開迷霧的春風,擦亮人們被金錢浮華蒙蔽的雙眼,讓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更本真的、在物質追求以外應該追求的東西。作者描寫的社會或許完美到近似虛幻,但那些美好的品質卻確實是刻印在我們血脈中的,是與那些我們迫不及待丟掉的“愚昧”所共存著的。應該怎樣做到“揚棄”,是我們現在也必須思考的話題。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