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觀後感 / 正文

電影《十月圍城》觀后感優秀范文

2022-12-31 觀後感

最后,我對一個場面特別印象深刻,那就是當李玉堂抱著李重光的尸體時,他說的那句話“重光,我說了這兩天不安全,你怎么還不聽話呢!”,然后是李玉堂那悲涼的哭泣聲,看到這一幕,我很心酸,一位老來得子的父親,面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況,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看似不相干卻又讓人心酸的話,言者無意,聽者卻是真真正正地感動了。李重光十七歲前都是害怕父親的,但為了革命,他反抗父親,跟父親對著干,革命的火焰把他心中的那堵怯懦之墻焚毀了。也許他的父親之所以有這么一句話,一是為他的死傷心,但更重要的是他為他兒子的大義勇敢驕傲啊!

《十月圍城》觀后感5

俯仰之間,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那是革命與戰爭的五十年,無論是對于世界,抑或是對于中國。辛亥革命便是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的開始。一直以來,孫中山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總得到強烈的認可,無論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的官方意識形態,抑或是社會上的普遍觀點,我們認為這是一場勢在必行的革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也為革命最后的功敗垂成而扼腕嘆息,嘆革命黨人的軟弱妥協,恨袁世凱盜竊了革命的勝利果實。在我們眼里,辛亥革命一直被視為一個點而不是一個過程。自辛亥革命后,標榜愛國、民主和正義的激進洪流便勢不可擋,辛亥革命的意義在于它打開了關閉激進主義洪流的那扇門,但是每一次運動的背后所付出的代價相比之下卻無足輕重,這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

可以說以往的任何講述革命的影視作品,都離不開上面的主題,從而一直都充斥著強烈的正反對立,主旋律式的劇情,影視作品和政治教化和政治宣傳合為一體。最近的《十月圍城》毫無疑問有著傳統的主旋律式的色彩,卻也讓我看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以往任何講述革命或激進運動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贊美革命的,而且電影的視角無非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領導人身上,少數偉人的英明決策和叱咤風云。但是《十月圍城》的焦點是屬于底層的平民,不是英明神武的偉人們,底層民眾的選擇和付出才是電影所關注的。正因為如此,革命的更多細節得以披露。生命的價值與革命是天平的兩端,《十月圍城》就是這部衡量的天平。 《十月圍城》視角的轉變提高了電影的可解讀空間,革命主角從偉人到平民的轉變,使我們能夠更深的去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群眾運動,這是革命的主體。但革命的主體并非僅僅是無數個人簡單的相加從而形成的集體運動,簡單的個人不通過引導和組織,是不會形成集體力量的,因此對于革命主體的討論,僅僅停留在無數個人這一現象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為什么會產生集體行為,這才是重點,而導致集體行動產生的力量,才是真正意義上革命的主體。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呢?或許大家已經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再熟悉不過了,因為有人早已給出了回答:因為政治上的正確,通俗的說就是:孫中山的暴力革命是正確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時代潮流的。但是這個世界并非只是簡單的按照政治標準而劃分善惡,而把人民單一的歸納為某一群體也只是探討問題上的偷懶,無助于我們更好的去理解這個現象。試問,他們都能理解革命的目的和他的綱領嗎?《十月圍城》中,沈重陽、伙夫阿四、小販王復明、流浪漢劉郁白、被通緝的軍人方天和他的女兒方紅等人,他們都是因為理解了同盟會革命黨人才選擇了義舉嗎?正如后面一個情節所講的:阿四告訴他的未婚妻阿純,他明天要去保護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卻不知道那個人究竟是誰,可見,政治上,他們都是政治上無知的普通人,在當時香港是如此,在中國大陸更是如此。單單是政治上的動員,是無法發動一場運動的,因而僅僅是政治上的正確性是無法成為革命的主體。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電影觀后感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