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手抄報 / 正文

小學生元宵節手寫報紙

2022-12-21 手抄報

元宵節之夜是新年的第一個滿月之夜。欣賞燈籠、猜燈謎、吃元宵節的各種活動都很精彩。我們也可以在元宵節到來之際準備一份關于元宵節的手寫報紙。以下是小學生元宵節手寫報紙內容信息,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元宵節的起源

陰歷正月十五是中國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滿月之夜,再加上吃元宵的習俗,這個節日與團圓這個詞緊密相連。元宵節是春節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南方和北方都更加重視這個節日,并舉辦了許多慶祝這個節日的活動。你一定很好奇元宵節的起源和習俗。現在中國吃網小編會告訴你元宵節是怎么來的,有什么習俗。

1.元宵節的傳說

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計的。據說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后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共同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繁榮來之不易,于是將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家張燈結彩慶祝。從此,正月十五成了民間節日——鬧元宵。

2.傳說2.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一年中第一次慶祝滿月之夜。根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是上元節,7月15日是中元節,10月15日是下元節。負責上、中、下三元的是天、地、人的三官。天官很高興,所以上元節要點燈。這就是元宵節點燈放煙花的習俗。

3.元宵節的起源傳說三

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人在農村用火把驅趕昆蟲和動物,希望減少害蟲,祈禱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部分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火把,成群結隊地在田野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從昏達旦到晦澀,參加歌舞者數萬人。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火炬逐漸變成了彩燈。

元宵節的習俗

在大多數地方,元宵節的習俗包括吃元宵、看燈籠、猜燈謎、挑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南北的習俗也很獨特。

1、吃湯圓

吃餃子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習俗。餃子,也被稱為餃子、元宵節。吃餃子的習俗始于宋代。當時,餃子被稱為浮餃子,也被稱為餃子、乳糖餃子、餃子、餃子、餃子,商人稱之為元寶。在宋元初,餃子已經成為元宵節的節日食物,所以人們也稱之為元宵節。

如今,北方被稱為元宵節,南方被稱為餃子。根據餡料理論,元宵節分為餡料和無餡料兩種,包括餡料元宵節和咸、甜、肉、蔬菜;根據生產方法,有搓手、元宵機制、竹匾水滾等;根據粉末的不同,有糯米粉、高梁米粉等。

2、猜燈謎

元宵節是元宵節的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節衍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又稱燈虎。將謎題貼在燈籠上供人們猜測。謎題大多集中在文字意義上,有24種謎題。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燈謎活動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燈謎猜測。有數萬個燈謎,三天內有2萬多人參加。

3、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由于明帝提倡佛教,蔡英從印度獲得佛教歸來。他說,每逢正月15日,印度摩飲陀國的僧侶們聚集在一起,向佛致敬,這是參佛的好日子。為弘揚佛法,漢明帝命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廟燃燈表佛。此后,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原來只在宮廷里舉行到民間。也就是說,每年正月十五,士人和普通人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前所未有的燈市。當時,北京長安是世界上人口百萬的最大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個人倡導下,元宵節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開元盛世,長安燈市規模大,燃燈5萬盞,花燈種類繁多。皇帝命令人們做一個巨大的燈樓,有20間,高150英尺,金光燦爛,非常壯觀。

在宋代,元宵節在規模和燈光上都比唐代更精致,活動更加民間化,具有更強的民族特色。未來,元宵節將繼續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將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后的一天,宋朝在16日后增加了兩天,而明朝則從第八天延長到第十八天。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縮短到五天,一直持續到今天。

臺灣省民間燈光有光明和添丁的意義,點燃燈光有照亮未來的意義。而且臺語燈和丁諧音代表男生。所以過去元宵節女生會故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蛋(也就是鉆燈下游走,生男生好)。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流行的群眾技藝表演。高蹺是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戲之一。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宋有蘭子,以技干宋元。宋元召使用他的技能。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使七劍迭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絲。從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蹺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就流行起來。

表演者不僅可以用長木走路,還可以跳舞跳劍。高蹺分為三種:高蹺、中蹺和跑蹺,最高的是一丈多。據古籍記載,古代高蹺是木制的,在刨好的木棍中間做一個支撐點,放下腳,然后用繩子綁在腿上。

表演者踩高蹺,可以做舞劍、劈叉、跳凳、過桌、扭秧歌等動作。在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有漁夫、媒人、傻公子、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看起來很有趣,可以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主要扮演歌劇中的角色,包括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媒人、濟公、神仙和小丑。他們一邊唱歌一邊唱歌,生動、有趣、快樂。

據說踩高蹺是古人為了收集樹上的野果為食,在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蹺蹺活動。

5、舞獅子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為樂。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開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的活動也傳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到西域后與孔雀一起帶回的貢品。獅舞的技藝是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產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這兩種說法都有自己的今天很難判斷是非。

然而,獅舞在唐代已經成為宮廷、軍事和民間流行的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說:劇中有五只獅子,高丈余,衣著五顏六色。每只獅子都有十二個人,戴著紅色的額頭,穿著畫衣,拿著紅色的刷子,叫獅子郎,舞太平樂。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伎》對此有生動的描寫: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流沙萬里。詩中描述了舞獅的場景。

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子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方獅子舞主要表演武獅,即魏武帝指定的北魏瑞獅。小獅子一個人跳舞,大獅子由兩個人跳舞,一個人站在獅子的頭上,一個人彎腰跳獅子的身體和獅子的尾巴。

獅子人全身披著獅子被子,下身穿著與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子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獅子人的形狀,它的形狀與真獅非常相似。

獅子主人打扮成古代武士,手里拿著旋轉繡球花,配以京鑼、鼓箕和逗樂獅子。在獅子郎的指導下,獅子表演了翻滾、摔倒、跳躍、攀爬、崇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跳桌子、踩滾球等困難動作。

南派獅舞主要表演文獅,表演時注重表情,有撓癢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栩栩如生,逗人喜愛,還有難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在港澳、東南亞僑鄉很受歡迎。雖然南獅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穿著燈籠褲,只穿著彩色獅子被子跳舞。與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戴著大頭佛面具,穿著長袍,腰帶,手里拿著葵扇逗獅子,從而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搞笑。南獅流派眾多,包括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除了不同的外表,南獅仍然有不同的個性。白胡子獅的舞蹈范圍不寬,設計和顏色品種不多,但冷靜、堅強、有力,民間被稱為劉備獅。黑胡子紅面獅,被稱為關公獅,舞蹈勇敢而雄偉,精神非凡。灰胡子獅,粗糙而好戰,通常被稱為張飛獅。獅子是野獸的尊重,雄偉的形象,給人一種尊嚴,勇敢的感覺。

古人認為它是勇氣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可以驅除惡魔,保護人和動物的和平。因此,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和其他重大活動中跳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求生活的吉祥和平。

古詩名句與元宵節有關

1.寶馬雕車香滿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2.去年元夜,花市燈如晝。-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3.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蘇味《正月十五夜》

四、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5.今年元夜,月亮和燈還在。-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6.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張虎正月十五夜燈

7.鳳笛聲動,玉壺光轉,魚龍舞一夜。-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八、聽元宵,今年哀啊,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磐石古蟾宮·元宵》

9.誰教歲紅蓮夜,兩個地方沉思自己知道?-姜奎的《鷓鴣天》·元夕有夢》

十、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元宵手抄報資料   學生元宵節手抄報   元宵手抄報內容資料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