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手抄報 / 正文

2023年清明節手抄報

2022-12-21 手抄報

2023年清明節手抄報(一)

2023年清明節手抄報(二)

手抄報清明節資料

一、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1]。中國漢族傳統清明節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影響,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掃墓祭祖、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在中國很重要“時年八節”一般來說,公歷4月5日左右,節期很長。有兩種說法:10天前8天后和10天前10天后。這些都是近20天的清明節。清明節最初是指春分后15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4月5日定為國家假日清明節,也稱為國家掃墓節。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萬物潔凈清明,蓋時當氣清明,萬物皆顯,故名。”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所以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將軍“墓祭”后來,民間儀式也是如此。在這一天,祭祖掃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2023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薦閱讀>:

2017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簡單美觀2023年

2023年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2023年清明節手抄報

二、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清明節的起源

介之推的傳說

據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在流亡的路上,他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隨臣找了很久,找不到什么吃的。大家都很焦慮。隨臣介子推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切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腿割的時候,他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成為歷史上的國君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獎勵了陪伴他流亡的英雄,卻忘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公,勸他面對君主要求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求賞的人。他,悄悄地去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經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路險,樹木茂密,找兩個人不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火遍綿山,卻沒有看到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從樹洞里發現一本血書,上面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他把老柳樹給了他”清明柳“,并將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2.節氣清明節和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淮南子西漢時期•天文訓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風至。”“清明風”也就是清爽明凈的風。說歲時百問“萬物生長在這個時候,都是干凈的。所謂清明。”雖然清明節是在唐代形成的,但作為時間標志的清明節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也有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它更適合反映全年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按時安排農業、蠶桑等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清明節,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因此,清明節是古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這個道理。《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這就是養蠶的準備。其中的“清明節”只是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為清明節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被認為是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三、關于清明節的內容: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注意禁火和掃墓外,還有一系列習俗和運動活動,如郊游、秋千、蹴鞠、馬球和柳樹。據說這是因為清明節應該禁止冷食和火災。為了防止冷食和冷餐傷害身體,我們應該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因此,在這個節日里,不僅有犧牲新墳墓的悲傷和淚水,還有郊游的笑聲。這是一個獨特的節日。

掃墓祭祖的習俗

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祖,早已是一種習俗。唐朝以后,寒食節逐漸衰落,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為不斷的節俗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黑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唐梨花映白楊樹,生死離別。沙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來。"宋代詩人高菊卿也在一首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節各有祭掃。紙灰飛成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在當今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然有掃墓祭祖的習俗:根除雜草,放上供品,在墳前祈禱,燃燒紙幣和金錠,或者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2.郊游的習俗

清明節那天,春天回到了大地。人們利用它。掃墓后,一家人和年輕人在山鄉玩耍。當他們回家時,他們折斷了幾根葉芽的柳枝,戴在頭上。有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充滿活力的春天景象。他們在郊區徒步旅行,表達了嚴冬以來的沮喪。這種郊游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它的意思是腳踏青草,在鄉下玩耍,觀賞春天。

清明節前后是郊游的好時機,因此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婦女不能在工作日隨意旅行。清明節掃墓是一個難得的郊游機會。因此,婦女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人們也有“清明男女的年份”之說。

三、插柳的習俗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候,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踏青時,人們可以把幾根柳條折下來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以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節不戴柳,死后變黃狗”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常見的習俗。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的效果。清明插柳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求新火的習俗有關。今日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不宜提倡。

據說清明節插柳植樹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和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百草"神農;另一種說法是介子推死時抱的柳樹后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起名叫清明柳,把柳樹折成圈戴在頭上。這個習俗后來傳入民間。雖然典故的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仍然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四、清明游樂習俗

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外,清明節還有很多純粹的游樂習俗。幾千年來,它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如牽鉤、放風箏、蕩秋千等。,而且還有射柳和蹴鞠(音:促谷)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但現在已經不見了。

5.牽鉤的習俗

"牽鉤"它在古代被稱為現代拔河運動。據說在春秋時期,楚國為了攻擊吳國,用鉤子來增強人們的體質。它主要是一根麻繩,兩端分為許多繩子,在比賽中,以旗幟為邊界,在命令下,雙方拉繩子,鼓,雙方歡呼,非常活潑。

6.放風箏的習俗

放風箏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古人認為,如果一個人生病了,他可以自己的病情寫在風箏上或畫在扎好的風箏上,用線把風箏系在空中,讓它飛到高空,拉線剪斷,疾病和災難就會隨風箏飛走。后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記載《帝京歲時勝》:“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紛出四郊,提酌勾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后,即在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說:“春風自下而上,紙鳶因此而起。‘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中,放風箏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他們的污穢。因此,當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他們會在風箏上寫下所有他們知道的災難。當風箏升高時,他們會切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走,象征著他們的疾病和骯臟的空氣,讓風箏帶走。

七、蕩秋千的習俗

秋千最早叫"千秋",據說秋千是齊桓公在春秋時期從北方民族的軍隊傳入的。漢朝以后,它成為清明節和端午節、寒食節等其他民間游戲。秋千最初是用繩子用手抓繩子擺動的。后來,它發展成兩根繩子掛在木架上,水平板綁在下面。

南北朝時期,秋千之戲已經流行起來。《荊楚歲時記》記載:“春天懸長繩在高木上,士女的衣服坐在上面推,叫打秋千。”唐代秋千已經成為一種非常常見的游戲,已經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清明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還為皇后、妃子和宮女安裝了秋千。

今天的公園和游樂場還有秋千供孩子們玩耍。

射柳的習俗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記載,鴿子被放在葫蘆里,然后掛在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來,以飛鴿的高度來判斷結果。

九、蹴鞠的習俗

除了祭祖掃墓,清明節還有各種戶外活動,如郊游、郊游、秋千等。除了祭奠追憶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活動。蹴鞠,現在是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的,球內用毛塞緊。據說蹴鞠早于商代,戰國時期流入民間,漢代成為軍隊練習武術,并列書。

“蹴鞠”用腳踢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致敬”《宋太祖蹴鞠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在杜甫的《清明》詩中,“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相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在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從對抗性競爭演變為表演性競爭。清朝時期,關于蹴鞠活動的記載很少。

近年來,蹴鞠熱在山東淄博興起,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2000多年的民俗。

斗雞的習俗

斗雞游戲在古代清明節很流行。斗雞從清明節開始,直到夏至。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出現在《左傳》中。在唐代,斗雞變得流行起來,不僅是民間斗雞,還有皇帝。例如,唐玄宗最喜歡斗雞。

蠶花會的習俗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這種民俗活動。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蠶花會是最精彩、最隆重的。位于洲泉鎮西部的馬鳴廟“廟中之王”據說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包括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有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具有水鄉特色。近年來,在烏鎮香市的蠶花會上,只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項目,潛力巨大。

拔河的習俗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在軍隊中盛行,后來在民間流傳。唐玄宗在清明節舉行了大規模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就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名詩名句

杜牧,清明(唐)

清明時節雨水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救?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蘇草春風,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路上屬暮春。

可憐的江浦望,沒有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明為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韓紅,寒食(唐)

春城到處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夕陽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呂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集愛樓船,春草青萬項田;

試試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

清明無花無酒,興味蕭然如野僧。

昨天鄰家乞新火,小窗分和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唯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收拾日暮笙歌,萬株楊柳屬流鶯。

《郊行即事》(宋)程浩

青草綠野肆意行事,春入遙山碧環;

興逐亂紅穿柳巷,因流水坐苔蘚;

莫辭盞酒很勸,只怕風花一片紅;

天氣清明好,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塵埃,亂后歸鄉也可悲。

風雨梨花冷食后,幾個墳墓的后代來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西樓禁煙哪里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靠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清明節手抄報資料2017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手抄報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