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範文 / 正文

個人心得體會模板(精選30篇)

2024-04-28 心得體會範文

個人心得體會模板(精選30篇)

個人心得體會模板 篇1

古語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誠。朱子曾在《大學》中談道:大學者,大人之學也,也就是學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學》的三綱領,無非“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懂得大學之道的人,才能獲得大學問。

在如今的社會中,任何一個機關、單位、企業,都是一個盛百態的“大缸”,做“大人”,并不是指“為官者”,也不是“年紀大、資歷老”,而是做“圣人”、“賢人”。南懷瑾認為,“凡是有志于學,內養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稱之為大人”,引申開來,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斷自律,提高道德修養,不斷學習,提高知識水平,才是“大人”。

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首先是一個學者,能做到不欺人,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正確對待自己的心,用心去衡量是非黑白。正人也,君子也。正如古人推崇的學習方法“六證”與“八目”,這是不能脫離關系的。六證,指止、定、安、慮、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學問研究和做人是一個道理,能做到對事,對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談思考,就能將自我修養不斷提升,同時也可以往復這些程序,對事,對人進行多層次的了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從止字談起。“止于至善”和六證中首居的“止”,在古語中都有“終止、停止”的意思。憑著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時候,要往終點去的方向看,方向決定一切,結果決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實,猜測和妄下定論。

重要的考題不是試卷,而是人生。人生是一道考題。怎樣交好這份答卷,需要用一生正確的學習態度來實踐和論證。以前在校學習,老師、父母,包括我們自己,都會說“考試”,面對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那一段人生體驗,我們無可厚非必須去面對它,這是被動的。步入社會,人生,則是一門高深的學科,這份答卷,需要你花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不是一張試卷,這是一本只能讓后人去評價、去閱讀的參考書。人生的學習過程,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學養,即學識和修養,這是讓自己能真正立足于社會的資本,包括怎樣做事,怎樣接人待物,《大學》也是這樣教我們的,要我們做到“意誠”。曾子這樣告訴我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從這一點,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所謂“誠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們知行合一,正確、客觀地看待事物情況。

目標不是勝利,而是學會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有的人,辛苦一輩子,終究得不到一官半職,終究得不到榮華富貴,這不代表這樣的人就全是沒用的失敗者。他們中間,是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求勝利,不與人爭,只求事事做到心中無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大學》里講到要對學習對象有整體性的認識,需要有進一步明確的學習目標,是要讓我們知道,最終的學習目標,是學會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求功名,求勝利。曾子教我們“知止”,便是這一層意思。“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于國人交,止于信”。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種身份,一個角色,在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里,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在認識學習的過程中,亦是如此,會有不同的階段,但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所謂“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個目標,就是學會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學問,須持之以恒,不驕不躁。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乏味之處,特別在一些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內容上,長時間的學習,有不能馬上見到成效,這就很容易讓人心煩、浮躁,也許就會中斷學習。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時候應該怎樣曲面對呢?其實,曾子也教給了我們。一方面,他積極的鼓勵我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大的方面告訴我們:無論何種身份,何種職業,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來,又從反面來論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學習”拋開了,去談其它,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著,便是怎樣堅持下去,把學習堅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其實,我們在以前的論述中已經談過,只是,現在需要將之放到一起來談。就是要同時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明確的目標。當明確了學習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具體的目標時便能夠做到“身無忿懥,無所恐懼,無所好樂,無所憂患”。就能夠做到“慎獨”,就能夠不驕不躁,換句話說,做到了“誠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夠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都需要專心致至,深入思考。不僅是對某種學問的學習研究,對學問本身也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怎樣才能讓學識有所進展,學習程度進一步加深。這又要回過頭去,從六證、八目談起了。愚認為,從格物到修身是一個不斷重復底襟的過程。當在一個層面上的認識趨于完全之后,認識水平自然會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而此時又要在這一新的層面重復在前一層面的研究程序,只是內容變得更深奧了。格物的第一層面是對事物的初步、整體認識,而在更高的層次,格物就代表了對事物的精細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靜、安、慮、德的理解也應該是內容的不斷進步和深入,而程序、方法的不斷重復、循環使用。當我們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們接下來就應該把目標以外的事情暫時放下,使自身安定(這就做到了定),而后便是遞進一層,使內心平靜(做到了靜),內心平靜之后,又重新開始思緒,而這些思緒已經是經過了“靜”的洗禮,變得遇事不驚,看待事物變得平常、曠達(做到了發自內心的安),內心平靜、曠達,這時的思想就拋開了世俗與偏見,變得客觀、質樸(這時便達到了慮),此時的思想往往能獲得的收獲,就叫做“得”。這一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做任何學習研究都必須的,而反觀這“六證”,其實就是教人專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后得到收獲。不僅是做學問,做任何事,都應如此。試想之,如果我們真能夠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靜安,做到專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學問是我們探究不了的呢?

我很喜歡一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它指的不僅僅是事業,說學習,說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導要有廣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學”,也可見起作文是想給胸懷博大的人讀的。這一點,讀他開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每一條每一點都是那么大氣磅礴。《大學》是教人“大學之道”,“大學”是“大人之學”,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標準。這就產生了一個邏輯關系:想做大學問就必先你是一個“大人”,你欲作一個“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簡言之,想做大的學問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學》一文在教導人的過程中,也相當注重將人的心胸打開。“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如此這般,不就是將一個人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喚醒?不就是把人從見方一米的書桌前拉向整個社會?不就是把個人的視野從小橋流水、童子嬌娘拉向社會國家?論“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何其大哉!曾子在后半篇以大量的篇幅來論述“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其中已將自己置身于天下與國家,這也是在引人打開心胸。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