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範文 / 正文

家校協同立德樹人2024心得體會(精選33篇)

2024-05-02 心得體會範文

家校協同立德樹人2024心得體會 篇2

對于家校社共育等不等同于家園共育,相信很多人還存在著困惑。家園共育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麗穎曾經指出,“家校社共育是家長、學校、社會在明確主體責任的情況下多方配合,共同培育和教育孩子,實現最佳的育人效果。家校社共育在目標上應該是一致的,就是幫助兒童在三重空間下,即在家做個好孩子、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

我們在每一重空間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要從孩子承擔的三種角色角度去考慮。”而“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學校兩大教育構成主體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融合進行啟智育人活動,在合力育人過程中,既充分利用學校一切教育資源,同時又注重開發家庭教育資源,兩者在步調一致形成積極育人合力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所以這兩者之間是相互包容又有區別的。那么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哪個所占的比例更加重要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認識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一、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里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在學校里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

簡言之,學校教育就是系統的集體式的教育,旨在培養社會性的個人。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以親子互動為主要特征,父母作為教育的主體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標,采取一定的活動方式教育和影響孩子的教育活動。家庭教育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教育活動,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啟蒙性。“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新生嬰兒從呱呱落地到處不獨立生活,主要是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觸到的社會環境。

2、終身性。人一出生,甚至從胎兒開始,一直到他離開人世,都在不斷地受到家庭的教育和影響。

3、情感性。家庭教育建立在骨肉之情的基礎上,它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

4、針對性。家庭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它具有實施個別教育的一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5、靈活性。家庭教育是家長在自己的家庭內單獨進行的,與學校教育相比,沒有固定的教學程序和組織形式,也沒有嚴肅的教學氣氛,多數情況下是根據具體情況隨機而發。

三、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是通過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許多自身的特點:

1、開放性。社會教育部向學校教育具有諸多限制。它沒有年齡,時間,地點,等局限,隨時隨地都可以接受教育。

2、群眾性。社會教育的服務對象不僅是青少年,對各個年齡階段,各行各業人員都有重要意義。

3、多樣性。社會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4、補償性。有些學校尚不具備的知識需要社會教育予以補充。

5、融合性。社會教育不僅具有獨立形式,而且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教育日益發展,盡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目前還處于輔助和補償地位,但他越來越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1、接有利于保證整個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2、有利于實現整個教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

3、有利于實現各種教育間的互補作用,從而加強整體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他們之間很難相互代替,只有把這三個方面協調一致起來,取長補短,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點,注重多渠道一致影響的疊加效應,才能取得最佳的整體教育效果。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