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實用資料 / 正文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和起源

2022-12-19 實用資料

我們對二十四節氣既熟悉又陌生,因為自從我們懂事以來,我們就知道了這種古老的劃分方法。這些民俗也讓我們記憶猶新。然而,我們都一直理解二十四節氣的真正起源及其相關科學原理。然后,以下是祝福網小編整理的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和起源。歡迎您閱讀,僅供參考。我希望它能幫助你。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和起源

立春: 2月4日左右,春季節氣開始。

雨水:2月18日至20日,冬至春季,氣溫開始上升,空氣濕度增加,但冷空氣活動仍非常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是指冬眠生物在冬季蟄伏土壤中開始活動。驚蟄前后寒冷溫暖,溫度和風變化很大。

春分:每年3月21日(或22日),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的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節:每年4月5日左右,氣溫升高,天氣逐漸變暖。

谷雨:4月20日左右,雨水增多,有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滿。這時,麥類等夏熟作物的顆粒開始飽滿,但還不成熟。

芒種:6月6日左右,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芒果作物已經成熟,種子可以收集。

夏至:6月22日左右,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稱夏至。

小暑:7月7日左右,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23日左右,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中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但也有異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過多。

入秋: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收獲季節。

夏季:8月23日或24日,處意味著結束,直到夏季即將結束,天氣才會變涼。因為是秋收,降水很有價值。

白露:9月8日左右,由于陽光直射點明顯向南移動,各地氣溫迅速下降,天氣涼爽。晚上,靠近地面的水和氣在植物和樹木上形成白色露珠,因此被稱為白露。

秋分:9月22日左右,陽光直射點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10月8日左右。這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寒露風。

霜降:10月23日左右為寒露,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為10月下旬,與霜降節日一致,霜凍對作物的生長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左右。

小雪:11月22日左右是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是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少。小雪節氣后,黃河流域大多下雪。

大雪:12月7日左右。此時,太陽直射點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12月22日左右,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而北半球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過后,北半球白天越來越長,氣溫持續下降,進入年氣溫最低的39。

小寒:1月5日左右, 氣候開始變冷。

大寒:1月20日左右,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來源

所謂節氣,就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地球氣候的演變順序分為24個時段,每個時段大約半個月,12個月。

在中國古代,原來的太陰歷是基于月球光面的模糊和圖像的變化來確定的。然而,地球上的氣候主要取決于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無關。

據研究,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和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聰明的祖先就意識到人的影子長度可能與太陽的位置和氣候變化有關。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結果是用土圭來測量夏季針頭投影子的長度(即土圭測影),正確確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

所謂土圭測影,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方法,即利用直桿在中午測量影子的長度,將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中間的影子(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是長度的一半,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

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測景臺仍保留在河南省極山腳下的告成鎮當,是最好的證據。

戰國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節·十二紀)。到漢朝的時候,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錄,順序和現在完全一樣,15日確定為一節,節氣由北斗星確定。比如淮南子·天文訓練記載:舊行一度,十五日為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

十二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夏分,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在古代,節氣是用恒氣來規定的。恒氣又稱平氣,是將一年平均分為24等份,每等份為15.2184日,即兩個節氣平均相距15天以上。

現代陽所在地為標準的現代節氣,又稱定氣。然而,太陽在黃道上的日常運動速度不均勻,兩個節氣的日數也不同。冬至前后太陽移動較快,兩節氣相隔14天以上;夏至前后太陽移動較慢,兩氣相隔16天以上。雖然節氣的交接日期是用定氣來規定的,日數不均勻,但它可以代表太陽的真實位置,使春分和秋分在晝夜平分。

這里要特別說的是,隋朝時期,劉悼早就指出用恒氣是不合理的,并提出用定氣法計算日月交食;但直到清朝,定氣法才被完全改用。

節氣采用定氣法確定,將節氣固定在陽光的一定日期,不隨陰歷日期而變化,屬于陽歷范疇。陽歷上的節氣日幾乎年年不變,最多相差一天。

一般來說,上半年的節氣在每月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在每月8日和23日左右。今天,一首歌可以幫助人們記住24個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露秋霜降,冬雪冬小寒。

上半年六、二十一,下半年八、二十三,每月兩個節日,最多一兩天。

太陽術語意味著一年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因此它也相應地指示了四季寒冷和炎熱的變化。勤勞智慧的古人在確定24個太陽術語的名稱時,也考慮了當時的氣候、物體和農業活動。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個太陽術語,表明季節變化。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白露、冷露、霜降反映了溫度的變化。前五個節氣表示炎熱寒冷的時間和過程;后三個節氣表示空氣中冷卻和水蒸氣的不同凝結。雨、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預示著降雨、降雪的時間和程度。至于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則反映了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生長發育和農業活動。

千百年來,民以食為天(漢書·李食其傳)。而食物,只能來自農耕。然而,農業活動在趨時(西漢樞勝之書)·)。可以說,中國幾乎所有的古代農書都談到了農耕的首要任務是抓緊農業。農的繁體字是晨97,其中晨是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因此,各地的農民總是用節氣來指導農業,從而總結出無數的節氣諺語。安徽省江淮流域流行的諺語有:一月有兩節,一節十五天。立春天氣暖和,雨糞送完。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閑。清明多種樹,谷雨要種田,立夏瓜豆,小滿不種棉。芒種收新麥,夏至快種田。小暑不熱,大暑是伏天。立秋種白菜,處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棗,秋分種麥田。寒露收割后,霜降翻地。初冬起菜后,小雪犁耙開。雪天已經冷了,冬至換了很長時間。小寒快積肥,大寒過新年、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合時宜、秋分早、霜降晚、寒露種麥正合時宜等,最后兩句是安徽北部流行的節氣諺語。這些諺語仍然閃耀著科學的光芒。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自古以來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24個節氣,直到秦漢時期才完成。因此,節氣反映了黃河中下游的氣候特征和農業活動,不完全符合國情。各地總結的節氣諺語也是地方性的,無論地區如何都不能用來指導農業活動。這也是上述諺語的例子,特別指出了其流行地區的原因。

以下是東北地區流傳的農業諺語,反映的節氣特征與農業的關系與上述地區有所不同:立春陽轉,雨水沿河。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清明節忙著種粟,谷雨種田。長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需要棉。小暑不熱,大暑在伏天。初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忙著割地,秋分沒有生田。冷露不冷,霜降變天。冬初先封天,小雪河封嚴。冬天下雪,冬至九天。小寒忙著買辦,大寒要過年了。同樣,東北地區也有春耕播種的反映:清明忙種麥,谷雨種田。初夏前后清明麥谷雨谷高粱豆。反映夏鋤生產的有:趕快趕,芒種開鏟。夏至不間苗,秋天得。反映秋收的有:秋分無生田,準備動刀鐮。寒露不抽煙,霜打不怨天。反映氣候變化的有:冷露不冷,霜降變天。立冬不封地,不出三五天。等等,這些農諺都經過了生產實踐的檢驗,非常貼近現實。

此外,農民總是祈禱豐收和消災,因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氣習俗,如清明節郊游和掃墓習俗,仍然很受歡迎。一些節氣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如春節是春節(指過去)。由它們組成的中華民族季節性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并正在走向世界。

在漫長的歲月里,太陽術語和民俗感染了詩人,孕育了無數的詩歌和歌曲,如唐杜牧的《清明節》:清明節下雨,路上的行人想打破靈魂。問酒店在哪里,牧羊人指著杏花村。與此同時,繪畫、舞蹈、音樂等項目也誕生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節氣不僅是中國歷學家對天文學的杰出創造和貢獻,也是一種內涵豐富的節氣文化!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