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學習 > 讀後感 / 正文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00

2022-12-20 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位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地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下面是由祝福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00”,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00(一)

  近幾個月來,不知為何,對哲學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說,拜讀了一下哲學大師“喬斯坦*賈德”的巨作——《蘇菲的世界》與《紙牌的秘密》當然,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還是《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位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地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最終,通過導師的指引與講解,解開了一切謎團。然而,蘇菲卻驚恐的發現,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象得更怪異——她,還有她的導師艾伯特,只是一個父親為他女兒寫的書中的人物罷了……

  品讀過《蘇菲的世界》后,我心中豁然開朗,對生命,宇宙萬物都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感悟。《蘇菲的世界》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靈的華美的樂章。它使我如何去從哲學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理解這個社會。如何去打開心鎖,認知事物,就如:“面包師傅可能做出五十個一模一樣的姜餅人嗎?,為什么所有馬都一模一樣?”這些問題看似是十分可笑的,愚蠢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卻高不可測。就拿姜餅人來說。如果做出五十個一模一樣的姜餅人,就用一個模子就可以了。那么一模一樣的馬呢?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馬,就像沒有一模一樣的DNA一樣。但是,為什么你一看到一匹馬,你就能說出它是馬?而不是鹿呢?因為所有馬都有共同的特點。這寫特點,就構成了我們心中理型的馬。也就是說,不管這匹馬是被砍了幾條腿,被帶上個面具,你也能認出是馬。再回想姜餅人,他們都一樣嗎?沒有可能。也許有的肚子稍稍鼓起,有的會薄一些,有的有裂縫,有的沒有。即使外表完全一樣,你又怎能保證,它們是由相同數量的原子(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組成的嗎?所以說,沒有兩個姜餅人會一樣,為什么看起來會一樣的,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理型姜餅人。由此可知,世界萬物都是奇妙的,只有善于思考,才可得到真理。

  《蘇菲的世界》也不時的散發,揮灑著人性的光輝——例如蘇格拉底,寧死,也要堅持自己的言論。一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品質。一種良心上,一種“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精神,塑造了蘇格拉底寧死不屈的形象品質。還有蘇菲,一種對真理,去積極探索,不斷思索,不斷感悟的一個虛擬的人物,她表現了人類勇于追求真理的一種精神。就像居里夫人。

  《蘇菲的世界》也讓我懂得了如何去學習——思索。思索便是學習,沒有思索的學習,只可稱作背誦罷了。

  品哲學之精,悟人生之道。

  明世間真理,知萬千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00(二)

  中秋節期間,我在家讀了一本書:《蘇菲的世界》。這是一本哲學方面的書,所以讀上去不免有些枯燥。但是,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堅持讀下來,我讀懂了許多人生道理。

  書的作者是喬斯坦•賈德,他簡直是一個天才。以一本故事的形式,“使讀者能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瀏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書中14歲的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吸引了她。從此,在一位神秘老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學習哲學這門課程,開始思索大哲學家們思索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這位老師不斷送來的信,讓世界謎團般在她眼前展開。蘇菲企圖用自己的常識與悟性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比這更怪異

  讀了這本書,我有了許多新理解,對現在的世界和原有的知識有了新認識和新看法。書中每一章提煉出來的觀點都很經典,它們揭示了歷代哲學大家們的言語或理論。其中有兩句話我記憶很深。一句是:“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另一句是:“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我喜歡這兩句話的原因是它們不僅樸實而且耐人尋味。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保持童年那種對萬物都有陌生感的純真性格,才能學好哲學,做哲學家。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哲學家被人們認為成“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的原因吧!書中為了證明這個觀點,還做了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將一只白兔比作整個世界,我們則是一些在兔子頂端的微生物。一開始,我們對這世界都深感好奇,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就逐漸熟悉了這個世界,也就滑入兔子的毛皮深處,并在那里舒適地呆了下來。可是,哲學家為了探索全人類的問題,他們踏上了爬向兔毛頂端的危險旅程。我想:大人們也許就是因為平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這些芝麻瑣事而煩惱,而對大千世界慢慢失去了好奇,最終在兔毛深處度過終生。怎樣才是對這個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呢?根據我對書的了解,也許是這樣的:舉個例子:假如在見到狗時,嬰兒也許會激動地學狗叫:汪汪!汪汪!而我們則會漠然無比。但如果我此時去思考例如:世界上為什么會有這種動物?我們為什么把這種動物稱作狗?狗為什么會這樣吠?的問題,就應該稱作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了。

  在我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問題,希望大家予以指教。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蘇格拉底的生平簡直難以猜測,他的一生沒有留下一文一字。我們只能從其弟子柏拉圖的著作中去了解他,所以,就導致了意見的不統一。從《蘇菲的世界》中,我了解到:蘇格拉底從前大部分時間愛在廣場上與別人談話,話題一般都是哲學上的問題,在這方面,許多人最后都會與他爭論,但結果總是蘇格拉底勝利,這使得許多人討厭他,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上有臉面的人。最后,他被判處死刑服毒而死。可是,我在平常的閱讀積累中,有一篇文章是說蘇格拉底臨死前叫他的弟子找一個傳人。最后那個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弟子自己,告訴人們要自信的道理。這兩個故事對蘇格拉底的死法有著不同的描述,究竟誰對誰錯?

  我現在對于《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的理解還很淺顯,還要繼續研讀,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把薄書讀厚,把厚書讀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00(三)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于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著精神世界。一向對于哲學是不感興趣的,以至于這本書我還未真正的看完,是對知識的挑剔或是對一些理論的無法接受還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選擇的只是適合我的東西。在選擇的過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轉變。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為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里翻滾的巖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于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說,那圣潔的光輝就是最好的洗禮。瞬間,我轉頭發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于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為“好”何為“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很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生稟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有一種擔憂,近似乎于兒童天真的擔憂,我的靈魂有一天是不是會離開我去選擇別人,也許在我們所生存的空間里到處都飄蕩著需要寄宿的靈魂,他們在等待一個合適的身體出現。回頭想想,我的靈魂經歷過什么以后才選擇了我呢?她是不是選擇一個人重復著同樣的輪回呢?可能我有些誤解了,但我無法走出這樣的一個怪圈,可能是我還想趴在窗臺和外面的“靈魂先生”說聲“嗨,你好”。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墻,他們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后,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并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于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墻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總是局限的,就像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樣,只看到了墻上的影子。

  我還是對哲學不感興趣,可我已經開始思考,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本意。意識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奇跡,在他面前,還有什么奇跡是不可能的呢。但奇跡的主角還是我們自己。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00(四)

  “ 你是誰?”這就是蘇菲世界給我的一個很簡單但是卻又意味深長的問題。

  就像主人公蘇菲一樣,在她的生活中簡單的語言加上離奇的故事就為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筑、數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后,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當一本書真正的被讀完時你會發現我們對自己都將有一個很不解的困頓,我們是誰,我們真的存在嗎?我們的生命從何而來?我們又將去向何方?有時自己就試問自已,多年以后,一切都歸于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后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迄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后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種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這些問題是那樣的深奧,不過可以欣慰的是我們在讀書在擴展自己的視野,不論是生命的還是心靈的。

  我原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后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于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么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于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蘇菲的世界》用哲學思考著世界,在我們的世界用心過好每一天的生命。歡喜也好哀愁也罷,學著自己書寫自己的生命哲學華章。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00(五)

  真實啟蒙之于人,猶如陽光之于土。

  讀之甚晚,頗有遺憾。

  哲學內容往往晦澀難懂。這本書大半部分是以給一個14歲的女孩教學的口吻來寫的,所以在講述哲學時舉了許多貼近的例子,脈絡清晰,內容易懂。這本書的表達方式也非常有意思:轉述以及轉述別人的轉述。席德的父親通過寫給蘇菲的信紙將哲學基礎轉述給席德,同樣,喬斯坦·賈德通過席德的父親,將哲學轉述給真實世界的我們。轉述的魅力在于,乏味的教學時間將摻雜著各種出乎意料的故事,我們時刻抱有期待,抱有疑問,抱有驚喜。所以讀這本書就會有拆俄羅斯套娃那般的新奇感。

  教科書總是讓人看著想打瞌睡的。《蘇菲的世界》包含的哲學內容不亞于一本哲學入門教科書,但是就因為作者的別具匠心,每上完一段課程,我們都期待著下一段課程將是如何呈現。它的情節獨特又豐富。開頭像是童話:14歲的蘇菲放學回家,在自家的郵箱里收到了寫給她的信。于是蘇菲躲在了樹洞里,開始了她的哲學課程。授課的過程像是一場偵探劇。信件為什么會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在郵箱里?小木屋里住著的少校是怎樣的人物?席德是誰,和她到底有什么聯系?為什么席德的父親會把信件寄給她,讓她轉交給席德?又具有魔幻色彩,我怎么也想不到蘇菲最后會從她的世界闖到現實的世界。

  這本書包含了艾伯特給蘇菲上的所有哲學課程。什么是哲學?在這本書找到的答案是,哲學貌似涵蓋了所有。一切解釋世界的東西都可以被認為是哲學。生物學如物種起源,天文學如宇宙大爆炸,數學,物理,化學,宗教,歷史,心理學,這些大相徑庭的學科存在的意義是相同的:解釋萬物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哲學基礎很完整的被呈現出來。閱讀時是那么親切:原來我們在學校學習的一切知識,都是哲學的組成部分。

  也因此,《蘇菲的世界》在我看來更向一本導讀書。你在閱讀時很容易發現你喜歡上了上述所說的其中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知識,并想為之奮斗一生,未來的方向可能因此清晰,那也許也會成為你以后賴以生存的職業。存活于世本就可以成為一個奇跡,我們無法不為生存的哲學而著迷。

  如果時間的長度是注定的,我們應該懂得拓展時間的寬度,將生命中美好的東西都涵蓋在我的時間坐標里。人活著不應僅僅為免于脆弱的軀體收到傷害,還應探索所有的不明所以,以擁有飽滿的靈魂。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范文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