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節假日 / 正文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是端午節

2022-12-19 節假日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那么,你對端午節了解多少呢?讓我們為您提供一些端午節信息。你可以看看。

在中國,每到端午節,我們都會唱這首童謠:“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門上,出門一望麥黃。端陽在這里,端陽在那里,端陽在任何地方。”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同時,端午節也被稱為端午節和端午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名字不同,但總的來說,節日的習俗也不同。

端午節已經流傳了2000多年。因此,午節已經成為中國人民2000多年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故事傳說眾多,不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包括: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避午,貼午葉符,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賽龍舟,比賽,打球,蕩秋千,給孩子涂雄黃,喝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時令鮮果。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比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從三代夏至開始;惡月惡日驅避,吳越民族圖騰祭祀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根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節考試》和《端午節歷史教育》列出的100多本古籍和專家考古研究,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比屈原早舉行圖騰節。但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的詩詞已經廣泛深入人心,所以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因此,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大,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起來。

如今,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如今,端午節已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名稱與來歷

一、端午節的名字

端午節為什么叫端午節?它還有什么其他的名字?端午節從何而來?最初的端午節是什么樣子的?端午節和我們倡導的龍文化有什么起源?看似熟悉的端午節,卻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端午”《風土記》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名臣周處,成為現代人檢查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周朝留給后世中國人的寶貴遺產。但在中國人心中,人們更熟悉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圖為周圍三害故事插圖——斗蛟龍周圍。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民間節日。端午節的起源和許多習俗活動都與夏令節有關,而且與夏至時間相鄰,因此被稱為夏季節。晉朝周邊地區的《風土人情》說:“仲夏端午節也叫五月五日,這一天俗重,和夏至一樣。”

從字面上講,端午節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古漢語有開頭和初始的意思,稱之為“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于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甚至五謂端五。”古人年間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計算,五月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節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一般來說,端午節和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節更為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又稱端午節“重五節”或“重午節”。

中國畫《端陽節》。端陽節是端午節的別名之一。也許你不知道端午節是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別名最多的。每個名字都代表了人們對端午節的獨特理解。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是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最受歡迎的,超過20個,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節日。如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中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所以叫五月初五“端陽節”。

重午節,下午,屬于十二支,農歷五月是下午,五、同音,五、五重,所以端午節也叫“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陽重入中天,所以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節是仲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洗澡去污為習俗。漢代大戴禮云:“中午用蘭湯洗澡”。

解粽節,古人端午節吃棕色的時候,有比較大家解粽葉長度,老人贏的游戲,所以有“解粽節”之稱。

明沈榜《宛署雜記》女兒節:“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五月初一至五日,宛俗飾小姑娘,盡態極妍。已婚女性也各歸寧。因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從5月1日到5日,燕京家裝小姑娘,盡態極妍。已婚女性也歸寧簪為榴花,稱女兒節”。

古人認為菖蒲節“重午”這是一個禁忌的日子。這時,五毒都出來了。因此,端午節的習俗大多是驅星避毒,如門上掛菖蒲和艾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菖蒲節”。

二、端午節的起源

介休綿山的介子推母子像。介子推是清明節傳說的主角,但也有人認為端午節的起源與他有關。歷代學者對端午節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到處都有很多傳說。我們只能列出這些說法供您列出。至于哪種說法更接近真相,還取決于學者的進一步研究。

據說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的端午節考試研究,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圖騰節,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龍的節日。

第二,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去世。據《續齊和諧記》記載,屈原于5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悼。這一天,他用竹筒盛米,投河祭祀。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

據東漢時期蔡勇《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節起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水軍。

六說認為梁宗的《荊州歲時記》是為了迎接“濤神”伍子胥。《后漢書》還寫道:浙江虞巫祝曹盱眙,五月初五在曹娥江舞蹈迎接伍子胥。后來,江浙人民每逢端午節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悼念伍子胥。

七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祭祖日。

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節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端午節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當時仲夏,萬物方盛。夏至,陰氣陰涼,恐物不茂。因此,五月初五,五色印刷作為門戶裝飾來懲罰惡靈。

據民間傳說,端午節起源于湖北省綿陽市沙湖,四位英雄劫富濟貧。后來,他們被當地官兵圍困,于5月初五投河而死。當地人非常難過,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哀悼。

在上述傳說中,紀念屈原已成為流傳最廣的說法。屈原為國家而死。他的死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再加上他正直的人格力量和詩歌的深遠影響,秦漢逐漸從楚地傳遍中國,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認可。

(一)解釋端午節的起源

中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應該推動“端午節”。

端午節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長期以來,不同的訴訟仍在爭論中。如果我們瞄準端午節,在眾多的文獻堆中梳理節日的塵封記憶,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學者關注端午節探索它的起源,并不缺乏人。

(二)古代學者學說

端午節早已進入學者書房,古人對端午節的討論有三影響:

漢服同胞舉行浴蘭節儀式,以其獨特的方式慶祝傳統節日端午節。

1.源于浴蘭節說

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用蘭草湯洗澡除毒的習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是豆實,蓄蘭也是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沐蘭湯沐芳,華采衣若英。”南朝梁人宗《荊楚歲記》云:“五月五日是浴蘭節。”這種習俗流傳到唐宋時期,又稱端午節為浴蘭之月。

《大戴禮記》是漢文帝時期著名禮學家戴德選編的,是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資料。如果成立,端午節已經出現在先秦時期,歷時2000多年,歷史悠久。

2.“惡日”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有“不舉五月子”也就是說,5月5日出生的嬰兒不能由男性或女性撫養。一旦養育,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房子,頭禿”等說法。這種習俗從戰國時期開始流行到漢代。這種習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紹的《風俗通》、《后漢書》中都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獨特的端午節。

三、追憶歷史人物說

歷史文獻是舞蹈作家給后人留下愛恨記錄的紀念品。漢魏文人重論理,愛恨分明,討厭忘恩負義,也稱霸霸王勾踐和晉文公。他們把同情心投向了直言不諱、敢于勸誡的伍子胥。他們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因此,在漢末,他們將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系在一起。在今天的吳(浙江),有5月5日迎伍子胥的習俗(曹娥碑)。漢代在岑南蒼悟(今廣西),人們5月5日在東城門上,讓孩子們穿著干凈的衣服跳舞,懷念太守陳臨(《后漢書》),他們以誠實孝順治縣。

屈原和伍子胥。說到端午節,除了粽子,我們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就是一些值得紀念的歷史人物。但是端午節真的來自人們對他們的紀念嗎?

當我們搜索和掃描漢魏的文獻資料時,突然一個又一個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里。楚人創立的大漢王朝,風雨400年,充滿浪漫和激情,保持了南楚故鄉的楚文化,衣服被漢文化傳承了幾百年。漢魏時期,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所以很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絕非無稽之談。

當歷史長河流入東晉時,戰爭洗禮后的文人于預在《會稽典錄》中記錄了浙江人5月5日紀念曹娥的習俗。善良的普通人把同情獻給了孝順的女兒曹娥。端午節也被稱為“女兒節”。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人宗旨》中國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的說法,梁人吳軍的《續齊和諧》也有類似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劃船比賽也出現了紀念屈原的活動,但在東吳,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還說,競渡源于勾踐練習水軍。顯然,端午節的競渡習俗是區域性的。

紀念歷史人物說,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還是曹娥、陳臨、屈原等,學術界都認為這是后人的附會之詞,令人難以置信。

二、現代學者的創新

自20世紀以來,隨著民俗學的進步,關注端午節的學者越來越多,有成就的理論不斷涌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對龍圖騰的崇拜。據聞先生介紹,端午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龍的節日”。

1.祭祀龍圖騰說

聞一多先生開始提倡這樣說。他在《端午節考試》一文中引用了端午節的起源。詳細論證提出端午節是吳越民族崇拜圖騰的節日,也是“龍的節日”。

2.端午節起源于夏至

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細流,起源于古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流,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節起源于夏至,學者們吞吐百家,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認為端午節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并端午節“斗百草”、“采雜藥”等待與屈原無關。2023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次改進了夏至,并提出端午節是夏至,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認為夏至相當成功,但“端午節出現在三代”我不同意這個論點。甲骨文和金文中只有春秋兩個字,但沒有夏至的概念在其他相關的三代考古資料中沒有發現。以太初元年(前104年),夏至作為一個節氣,始于戰國時期,完善于漢武帝時代。——太初歷是標志。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定入歷法,夏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推行全國,具有合法地位。太初歷是司馬遷、唐都、落下紅等人在漢都長安制定的新歷法,是我們歷史上第一部科學完整的歷法。如果這是真的,端午節在西漢長安定型是很自然的。這種現象與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無關。漢人應紹《風俗通》記載,5月5日,漢俗用青、紅、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系在臂上,稱為“長命縷”或稱“續命縷”、“五色縷”、朱索等,以此驅瘟、除邪、止惡。《后漢書•類似的文獻中也有類似的文獻記載。這樣,時間、地點、習俗融為一體,漢都長安誕生于端午節,如瓜熟蒂落。

特別推薦小編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端午節資料   關于端午節資料   端午節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