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網

首頁 > 祝福 > 節假日 / 正文

中國古代有重陽食餌之俗,餌今天的糕點

2022-12-19 節假日

重陽節習俗

登高

在古代,重陽有民間攀登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據說這種習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部分都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無論你爬到哪里,都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來說,你爬山和塔。還有食物“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無定法,比較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用片糕搭配孩子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孩子百事俱高,是古人九月做餅的初衷。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一樣,上面還要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了一面小紅紙旗,點了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山茱萸。今天的重陽糕,還沒有固定的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軟蛋糕都叫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菊花和菊花酒起源于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著稱,以詩著稱,以酒著稱,也以愛菊著稱;后人效之,便有重陽賞菊的習俗。為了更接近陶淵明,老文人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相結合。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民間也稱農歷九月為農歷九月“菊月”,在菊花傲霜盛開的重陽節,觀賞菊花成為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以后,賞菊的習慣特別繁榮,不限于9月9日,但仍是重陽節前后最繁榮的。

插茱萸和簪菊

唐代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山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用香袋把山茱萸放在里面,插在頭上。大部分是女性和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性也佩戴。晉代葛洪《西經雜記》記載了重陽節佩茱萸。除了山茱萸,人們還戴菊花。唐朝就是這樣,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為了招吉祥,解除兇穢”。這是發夾菊頭上的變俗。宋代,還有把彩色的絲綢剪成山茱萸、菊花送給佩帶。

各地過重陽節的習俗

除上述常見習俗外,各地還有一些獨特的節日形式。 陜北正式收獲重陽節,有一首歌唱道:“九月九重陽,收啊收秋忙。谷子,糜子,上啊!”。晚上陜北過重陽,白天收割打場。晚上,人們喜歡樹梢上,人們喜歡用蕎麥面煮羊肉。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山,點燃火焰,聊天,等雞叫回家。晚上爬山,很多人摘幾朵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頭上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蒸九層重陽米果。中國古代有重陽“食餌”之俗,“餌”今天的糕點,米果等等。宋代玉燭寶典云:“九日誘餌,喝菊花酒的,當時小米、高粱并收,因因為粘米嘉味品嘗新的,然后積累起來”。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曲》說:“聞到重陽附近的節日,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珍珠喚郎品嘗”。近代以來,人們將米果改制成一種獨特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取出瀝干,用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入紅板糖(用水煮成糖濃液),然后放在蒸籠上,鋪上干凈的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漿,蒸幾次就熟出籠,在米粉上涂上花生油。這種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半透明,甜軟可口,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物。

有些地方的人也有機會利用重陽登山祭祖墓,紀念祖先。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多于清明節,故俗有三月為小清明節,九月為大清明節。由于莆仙沿海地區,九月初九也是母祖羽化升天的禁忌日。大多數村民去湄洲母祖廟或香港的天后祖廟和宮殿祭祀,以獲得祝福。

特別推薦小編

精品小說推薦: 昔日落魄少年被逐出家族,福禍相依得神秘老者相助,從此人生路上一片青雲! 我行我瀟灑,彰顯我性格! 彆罵小爺拽,媳婦多了用車載! 妹紙一聲好歐巴,轉手就是摸摸大! “不要嘛!” 完整內容請點擊辣手仙醫

Tags: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要做什么   重陽節

網站分類
標簽列表